人民币升值背后
10月12日、13日和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召开行业协会负责人、部分地方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三场座谈会,听取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意见和建议。
在笔者看来,温家宝总理当然是在听,同时也在讲。其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各业沟通情况,相互鼓劲,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
温家宝总理给出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应该说比较好。现在可以有信心地讲,中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的变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还会进一步企稳。
温家宝在与学者座谈的时候指出:稳增长我们态度很坚决,一天都没有迟疑。从今年5月份之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稳住中国经济。
按温家宝总理的说法,一是加快财政支出进度,保障重点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但我们并没有超出预算来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二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不仅仅是措施,而重要的是,采取的措施与改革相结合。比如,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努力减少重复征税;调整利率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另外,出台了新36条的42项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取消和调整了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这些措施对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
温家宝总理的上述说法与我们9月份之后的所做出的判断基本吻合。也正因如此,我们停止了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预期,而改为中性。
但没有转向“正面”的关键原因在于,央行执行的“紧平衡”货币政策还有些欠缺。我们认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投放货币之时,中国货币政策一要转向“被动投放”,二要把握的度在于“宽平衡”。
央行副行长易纲本月15日参加IMF年会的间隙,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全球各大主要央行都在推出量化宽松(QE)政策,中国央行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本次刺激方案就规模而言将会是适度的,即规模足够大到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但不会大到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不过,其所谈的总体货币政策基调都表现出对通胀的忧虑和“货币投放充分的谨慎”。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谨慎,人民币近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这样的升值不得不再次让我们提起警醒,为中国经济涅上一把汗。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5个年头,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我们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扩大外需的难度很大,弥补外需萎缩的难度不小。
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和财政收入增速减缓比较明显,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未雨绸缪,沉着应对。
无论如何,人民币此时出现大幅升值不利于巩固“经济趋稳”的态势。还有一个问题是:尽管经济形势无疑要比今年上半年情况好得多,但这样的经济情况依然是靠政府项目投资和政策拉动,仍属于“被动式增长”。
如何在过程中培育主动性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是未来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变,使得中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投资主题结束了,而新的一轮投资方向还没有十分清晰。
至于股市。经济企稳当然是大好事,这是见底的重要依据,但现在的问题是“钱紧”。第一,商业银行大力度揽储的事情还在持续,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障碍并未消除;第二,统计表明,股市资金还在流逝,只是流出量明显减少。这是股市目前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