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2002年6月30日凌晨一点多了,我睡意全无,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起身来到楼房的北阳台向着东北罗山的方向眺望,罗山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什么也看不清,罗山大地一片寂静,只有城市里的稀疏的灯光还依稀可见,这时外面一辆货车正在驶过打破城市的宁静,我又坐到电脑前,联上宽带网……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10月15日那天下午我们沿着仙人的足迹,穿越龙宫涧峡谷的情景,那天的天气格外的蓝,我们的心情格外的好,因为峡谷十分陡峭,又是下山,我们每个人每人都不得不拄着拐棍。罗山的山水奇就奇在——水和山紧密相连,使人们分不清那里是山?那里是水?从龙宫涧峡谷的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水流走一段悄然消失,过一段奇迹般的出现,每次都给人们巨大的惊喜的景观,第一个惊喜就是仙人洞下的“滴水崖”;第二个惊喜就是我们刚到达的“千丈瀑”,并且从水的源头开始一步一景,给人一种“水在天上流,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分不出那里是天上,那里是人间;第三个,哈哈,你自己去看吧!第四个……那天我看到第二个后,脑海里马上就浮现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哇,好美啊!”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赞叹到。
我沿着极其险要的石壁迂回到瀑布的正前方,用摄像机从上到下——拉近又推远,反复反复足足摄了十五分钟,最后定格在溪水下的青青芳草上。清清的泉水使青青碧草变的更绿,使人耳目一新。站在瀑布前方,听着阵阵的泉水的轰鸣,向远山望去,绿绿的山川,火红的红叶将这里的景色装点的五彩斑斓,好一派美丽的自然仙景,在这里人与自然是天然的和谐,天——地——人融为一体。
站在高处向西北看就是“鹤谷顶”,它在上祥光观的西北,一望无尽的苍松,弥漫了整个山谷,一年四季绿的使人不愿离去,每当来自渤海的北风吹来,则数十里松涛谡谡。相传这里是昔仙姑跨鹤飞升处,这里天和地离的最近,是天上人间的分界限,人可以在这里踩着云行走,神仙可以在这里飞升。
由“滴水崖”北行约五六里,又折向西行走就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秋千柱”,只见两座山峰高高的并列拔地而起,直达云霄。从远处遥望就象华表对峙。人们称为“秋千柱”是以它的形状而命名的,中间就是龙宫峡的一段,从上面走我们还真有荡秋千的感觉。
从秋千柱再向西约一里路,就到了“六公涧”始段。又名下九盘,路既陡又险峻,人站立根本没有法行走,必须手脚并用,大约再向北得走二里多“路”……相传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张公,廖公的修真处。洞之土者凡六区,有石碾,石臼各一个,又有芍药,毛竹皆不用种植,自然而生,这也是这里的一大奇迹。迤北为上九盘,道路更加险峻。过此,则为上祥光观。
在龙宫峡谷的路上你还可以看到一个“石盆”……
“绣幕屏”位于下祥光观南,高峰秀削,形如绣幔。在“风水学”上为观前朝山,又名孤山。以上这些都是森林公园中最著名的景观。其他还有“试剑石”等许多奇异景观,数也数不过来……
我们沿着仙人走过的象蛇一样山路上,伴着一道道清澈的泉水,一段段溪流来去无踪,一个个龙潭时大时小,一片片植被时绿时红,听着“哗哗”的水声,沐浴着秋风,看着水在石上流的青菜绿绿的,在夕阳即将落山的时刻,走完了“龙宫涧峡谷”,到达最后一个大大的龙潭。我们在那里游兴未尽,看着深不可测的龙潭象镜子一样映照着天上的白云,旖旎的山川,各种颜色的植物,是在是美丽极了。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
夕阳如血红,但决没有罗山的红叶红艳……
看着满山遍野的各种植被如此茂盛,我们深深的为罗山林场的职工50年来默默无闻奉献精神所感动,我知道,仅1949年春天,罗山林场栽种的软枣,沙果,山渣,杜梨,刺槐,白杨,就达6759株,226.5亩;柞树,马尾松,1769墩,达8亩之多;棉槐1000墩,除虫菊1000株。
50多年的风风雨雨,辛勤培育凝聚几代造林人的毕生心血,才成为今天的国家AAA级的森林公园,如今他们又在辛勤修筑险要的山路,为了大家安全,并多次在险要路段设警示牌。他们爱山胜过自己,为了罗山的永远洁净,一丝不苟,拣拾垃圾。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请大家进山,务必要放火,保持整洁的卫生!否则你就永远愧对罗山!切记啊!”
现在已经是2002年6月30日的23.45分,今天我又一次踏上罗山大地,采访金矿的工人,他们告诉我,罗山的金矿金子的品位最高,金矿有:“尖斗沙子,平斗金”之说。
下一次我们一起走进——罗山金矿风景区,看一看今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金都”称号的金都,看一看蜿蜒十几里穿越罗山心脏的“黄金洞”!看一看……
(未完待续)
写于2002年6月30日凌晨1点——深夜23.19分,真巧外面又有一辆货车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