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联语写实又抒情,有如提壶灌顶,是人顿醒顿悟,豁然开朗。
二楼陈列的是从唐宋元明清直到今日黄鹤楼的变迁模塑。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天下名楼几度兴废建毁,历经人间沧桑。而今身处的危楼,是八五年仿清建筑,外观美,保存好,气度大,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它既不是现代建筑,又不是仿古之作,而是古典外型,四周为曲廊,供游人从各个角度远眺武汉三镇,内部有电梯,各楼面有中央展厅,陈列黄鹤楼的历史变迁。
三楼展厅陈列名舸模型,以说明地处大江中游的武汉,历来为兵家重镇,以及它接待过多少名舸巨船的历史,看到这里,我感到黄鹤楼与武汉其实是血脉相连的。难怪武汉人为何引以自豪,连普通的客轮都会安排时间让游人饱游一番,回味悠远。
四楼没有展厅,只有几间接待室,说明中国古典建筑的节奏,宽舒与紧凑相结合,供游人在此稍事休息。
登上五楼,即最高一层,外面正下着细雨。顿时出现了**“烟雨茫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诗境。此时,凭栏四望,你才能体会到:“临江吞汉,三楚一楼”的况味。东面蛇山郁郁葱葱,钟灵毓秀,眼前是新千年世纪钟,钟声不时响起,声音凝重浑厚,充满豪气和穿透力。
此时,三镇为烟雨所笼罩,好像蒙上一层神秘浪漫的面纱。引桥通向武汉长江大桥,远远望去是龟山和电视塔,一片迷蒙。亭台楼阁,粉墙红瓦,隐现在万绿丛中,仙风神韵,使人遐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大的胸襟流露出来的不朽诗句又浮上心头。不是吗?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第一桥。雄伟的长江大桥横跨两岸,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这雄伟一桥,就将武汉“九省通衢”的通都大邑的泱泱风貌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
**畅游长江的情景,我们在照片上看到过。此时,正是主席伟大联想的意境再现!我和薇伫立在最高楼面,凭栏远眺,楼后是一座后楼,比主楼稍低,也完全沉浸在烟雨之中。另两面是武汉的住宅区。在夏日的急雨中,设身于名楼最高层,尽情欣赏三镇的风采,这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满足!吟千古名诗,正可谓千古绝唱!难怪李白也要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叹!我们现时的心情也是为黄鹤楼的美景所心驰神往,久久驻足而忘返,也为“日暮乡关”而“愁”。游时感到余兴未尽。
下楼向东,见铸于同治七年(1868年)的清黄鹤楼铜顶葫芦,高3.4m,重2吨;战国楚都郢城城垣遗址;新铸之“千年吉祥钟”等。过白云阁(西南侧有涌月台,东北麓有报膝亭),一路石牌坊五,正(西)背(东)额镌:“烟绕鹤楼(绿波高观)”、“荷风送香(竹露滴清)”、“白花浪溅(红叶林笼)”、“玉楼参差(银洲浩荡)”、“精忠报国(功业千秋)”;再东,岳飞亭、岳飞倚马雕塑。我和薇一起来到蛇山领略了“不舍昼夜”东流的大江的雄姿。江风劲厉,江面开阔。江边,黄鹤依旧,风姿飒飒,宏伟壮观,傲视江面。一列列火车奔驰而过,我们一辆的数着……
薇是学中文的,她的文笔很好,不一会她就写出一首诗:大江东去情悠悠,相爱知己没有愁;青山绿水江中月,黄鹤也在心里头;风尘难磨英雄气,儿女情长永不忘,天下纵横初试剑,高歌一曲送情郎。
黄鹤楼,不见你,心向望之,见了你,不忍离去,下的楼来,心仿佛还在原处,那天我和薇在黄鹤楼、蛇山整整玩了一天。这就是我美丽的难忘的黄鹤楼之行!
200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