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内容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
阴阳学说、
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
五色》《脉变》《上经》《
下经》《
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
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素问
全文概况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
黄帝之御极也,以
理身绪
余治天下,坐于
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
敷锡厥庶民,乃与
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
启玄子王冰撰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
伏羲、
神农、
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
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
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成书
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其在春秋之时,就已有所论著,经后人不断增加、删改,内容逐渐丰富,同时,逐渐演变为两部,分别冠名为《素问》与《灵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素问》,是经
王冰整理以后的面貌。《黄帝内经》成书以后至唐代中叶,历经千年兵乱之祸,已经散乱不全,其间辗转传抄,不免讹误缺漏,其原貌无法窥及。其中《素问》部分更是面目全非,并缺失了其中的第七卷,共九篇。王冰在这种情况下,于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编次、补缀并注释《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历经十二年,至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告竣。在这次整理过程中,王氏称:"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以一参详,群疑冰释。"以王冰的说法,自己已在“先生郭子斋堂",觅得了较完善的《素问》版本,并以此补充了前已遗失的第七卷中的七篇即”天元纪大论”第七篇“运气说”的内容。至宋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等人受朝廷之委任,重新交底王冰本《素问》。此次纠正王冰注本错字六千余字,增加注文两千余条,保留了全元起《素问训解》的全部篇目,并收录了全元起的全部注文,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其中林亿等人的校语为《新校正》。重新交震后,以政府名义刊行。伺候,《素问》这部千古名著猜一字不漏地流传至今。
2部分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 卷一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
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
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
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
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二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黄帝内经素问 卷三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黄帝内经素问 卷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
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黄帝内经素问 卷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 卷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树精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域死葬,气归于权衡。权衡已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黄帝内经素问 卷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黄帝内经素问 卷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阴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受于肝,故满尔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溯溯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
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
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
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
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
黄帝内经素问 卷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
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
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阴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
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
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 卷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孟春始至,
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
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帝曰:却念上
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3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
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
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
窒抑。
4文化渊源
“素者,本也;问者,
黄帝问于
岐伯也。”
岐伯乃上古医学
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皇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黄帝内经》组成部分。约成书于
春秋战国时代,共9卷81篇。《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序。该书论述了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五运六气,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则、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制方、各科病症、针灸及各种治法,养生之道等;以人与自然统一观、
阴阳五行法则、脏腑经络理论贯穿始终。故与《
灵枢》同为
中国医学的生理学、病因病机学、
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原则等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注本最早为
隋代全元起注本,但
宋以后便亡佚了。现存版本中较为完善者是唐代
王冰注本,称《
黄帝内经素问》,共24卷,81篇,后经宋代
林亿校正,
孙兆改误,称《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1949年后有排印本。
5学术体系
《素问》
《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
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
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
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6思想理论
《素问》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其学术渊源是与古人的认识有着继承关系的。
张仲景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张仲景的这种认识,也源于古人的有关学说。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外感病的发病学说。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
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张仲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把外因与内因结合起来考虑,尤其突出了内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即使是
外邪入里,也是“为内所因”。“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此与《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完全一致.
7素问新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王冰于此注之曰:“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
张仲景研究素问

张仲景研究素问
以左治右者也。”“从阴”至“治右”凡十六字亦本篇条文,是
岐伯阐述“善用针者”时所言。《素问》之称“引”,可见其是从
阴阳互根互用立言。本篇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此,
王洪图先生在其《内经选读》一书中引张介宾语而谓“形”指形气,为阳,而精为阴。然而从《
阴阳应象大论》全篇观之,诸如“阳化气,阴成形”,“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的对比可看出形与气实是相对的两个不同概念,“形”即指形体,而非“形气”。古文用字讲究连贯呼应,故同居一篇的“形不足”之“形”也应指形体。精固有“
阴精”之谓,五藏六腑所藏之精即被视为“阴精”,然而许多中医名词的
阴阳属性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气属阳,但亦有“阴气”之说。精也有指清气、清阳之时,《
阴阳应象大论》篇即有云:“清阳实四肢。”便是指脾主四肢而散精实之。在古代哲学中,精与气之概念常可互换,而于中医学亦常同义并举。再考同篇所述,“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精食气,形食味”及“精化为气”,可知在本篇中,精、气属阳,而形、味属阴。因此,“形不足”即“阴病”,“温之以气”即“治阳”;而“精不足”为“阳病”,“补之以味”为“治阴”。这亦是基于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考虑的,针对阴阳双方具有相互
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而采用的治则。这种治则并非忽视阴虚滋阴,阳虚扶阳,而是强调利用
阴阳相生之妙。
8学术价值
《素问》
《素问》和《
灵枢》本是两部独立的著作,两书名(包括《针经》、《
九卷》等名)一直分别使用,见于历代正史书目。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合称为《
黄帝内经》。这是晋代
皇甫谧在没有史料作证的情况下,只以《素问》九卷与《九卷》(后称《针经》、《
灵枢》)合篇,其卷数与《
黄帝内经》18卷数目相同,即以为是《黄帝内经》,致使此两书长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素问》和《
灵枢》是否为原本《
黄帝内经》,历代都有争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考证,其中考证最全面者,当推
赵明山教授。《素问》和《
灵枢》两部书是
战国秦汉时代我国医学之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成就的全面总结。它俩的源头包括了以《
黄帝内经》为首的七家医经在内,两千年来
中国医学就是沿着《素问》和《
灵枢》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素问》和《
灵枢》是我国最早的两部传世医学经典,这也是两书的历史地位。严季润撰编的《
十部医经类编》,是以《素问》和《
灵枢》为独立的医经入编。
施杞教授主编的中医药系列丛书中由
陈农编写的首部即以“医经”命名而不以“内经”命名,可见已有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