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工作报告上,两次提到“全民阅读”,在答记者问中再次提到“全民阅读”,并说自己经常从网上买书,并喜欢读书。李克强说中国人的人均读书量不及很多国家的十分之一。央视一个女主持人说中国人均读书量一年五本,结果白岩松笑了,笑称估计要算上教科书。中国人一年平均能看多少本书,数据一直有争议,有报道是3.4本,还有说法是0.7本。哪个说法更科学更准确,我们也懒得去纠结了,你不妨自己掐指算下,去年你买了多少本书,看了多少本书。有人说犹太人和中国人是这个星球最聪明的两类人,但获得的诺贝尔奖数一对比,我们就显的很尴尬了,究其缘由,大概和我们不大愿意读书有关,据说犹太人年均看书是61本。
中国人有悠久的读书传统,诸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等,都在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记得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也算是嗜书如命,有一点零花钱,最高兴的就是跑新华书店买几本连环画或小说书。记得最喜欢去有个亲戚家,因为他家有很多书。有时看到一本喜欢的小说,夜里都会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看,结果睡觉的时候都会梦到书中的情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随着电脑和手机的盛行,书本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随之而来的是,书店越来越少。随意走在一个城市的街道上,想找个书店还真不容易。就连曾经算是每个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新华书店,也都纷纷改造转型改变门庭。不可否认电脑或手机等先进工具的先进性,甚至对书本有很大的替代性。不过在我们离书本越来越远的时候,书本显的却越发重要了。可以随便看看,但凡有番成就的人,莫不是爱好看书之人。就拿企业家来说,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志强、史玉柱等等都是书不离手。不过马云好像不大喜欢看书,算是另类了。据说任志强每天最少要看十六万字,史玉柱每天要看书到夜里两三点。政治人物更是如此,习近平、李克强就不说了,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林彪都是饱览群书,据说林彪在沉寂的十年,安排了十个秘书,要求每人每天必须看一本书,然后总结为300字内的读书笔记,念给他听。后来一出山,果然不同凡响。
对于咱普通老百姓来说,读读书其实蛮好的,总比把时间耗在牌桌上酒桌上要好吧。抛开读书的功用论,最起码可以陶冶下情操,提升下生活品质。我在去年一篇文章还提到过,读书还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中国的父母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是比较穷的家庭,父母也会说,砸锅卖铁都要给孩子读书。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家长,你看书学习吗?如果你自己在家要么打牌,要么看电视,要么上网玩手机,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呢?正如很多家长从来不弹也不会弹钢琴,却要求孩子钢琴过级。别忘了,言传不如身教是子女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试想下,家长常常读书学习,并经常带孩子去书店熏陶熏陶,孩子能不喜欢学习嘛,所以书香门第一定是有道理的。
无意中跨入了咨询培训行业,带我入行的几位老大都是爱好学习之人,每天都会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翻翻书。在他们的感染下,慢慢的也养成了定期从网上买书,有空就看书的习惯。刚一开始买书还真觉得现在的书挺贵的,他们告诉我,对书的投资永远不会吃亏,回报率远远超过其他投资。几年下来,回头想想,果真如此。有位伟人说过,社会主义建设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手主要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毫无疑问,现在的物质文明发展非常之快,而精神文明呢?拿破仑说,精神对物质应该是三比一。无怪乎,李克强会多次强调要“全民阅读”。期待“全民阅读”的时代早点到来!
陈培松2015年3月18日于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