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系列:自我认知
在佛教中关于我的认识,颇为深奥,有“意识心我”、“常见”、“小乘之我”、“大乘之我”,最高境界是“无我”。哲学里面也有三个很难回答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我等凡夫俗子来说,如果通过这些途径来认识自我很难实现。毋庸置疑,无论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里,认识自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力,如果能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诸多工作也会事半功倍。一个过于自负或者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认识肯定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即使一个正常的人,很多时候对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认知。尤其是情绪失控的情形下,更容易迷失自我。这里说的自我认知主要包括自己的性格、个性、心理、气质等心理方面,而不是身体物质层次,比如自己的身高体重长相等。自我认知本身是个极其繁琐的心理学课题,本文只作对于如何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和意识的一个前层次的探讨。
自我认知中的性格认知最为常见和实用,流行的方法和理论多不胜数。成熟的方法MBTI性格测试、DISC性格分析等。星相学、橱窗理论甚至中国的属相都对性格进行了极其有趣的探讨,这两年九型人格异常红火,解释起来也不复杂,通过理智区(大脑)、情感区(心脏)、本能区(腹部)三个区域,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划分为九个类型之一,诸如完美型、快乐型、成就型等等。本人在培训过程中,讲到性格测试,很喜欢用色彩性格学,把人的性格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来划分,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征,红色体现快乐、蓝色表示完美、黄色象征成就、绿色代表稳定,每种性格各有优缺点。这种方法浅显易懂,也许更适合中国人。但这些方法和理论,虽然看起来很完美很全面,仿佛是一门系统系极强的学科,但其实经不起推敲。但是这些方法最大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可以让自己扬长避短,多少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的甚至是潜意识方面,进而可以放大自己的优点,规避缺点。第二、能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就能改善,而是有意识的去调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主动寻找人际交往中积极的一面。
有兴趣学习或研究一些自我认识的工具和方法当然大有益处,如果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犹如锦上添花。自我认知是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没时间过多的研究所谓的性格测试工具或认知理论,那么不妨把以下两条谨记于心。
第一,经常自我反省。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己之过。虽然我们很难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但是隔两天反省下自己也不是太难,说不定有时晚上睡不着觉,或者早晨醒的早,这个时间段反省下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事态度、性格优缺点等,当然可以反省的东西还很多,某件事情的功与失,对未来的计划安排,问问自己是否有哪些擅长等等。不断的反省自己,慢慢你就会对自己有个相对充分的认识和改进提升的空间,甚至能寻找到一个“潜在的我”。不过我们很多人一方面不愿意自我反省,总是被世俗事务缠绕太多,进而会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就是反省的时候不够深刻,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而不愿意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二,常听身边人意见。对我们最了解的人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的父母、配偶、莫逆之交等,他们和我们朝夕相处,我们自身也把各方面暴露在他们的眼底下,对我们的优缺点、性格特征等虽然也有片面认识,但是能洞悉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一面。所以不妨经常了解身边人对我们的看法,多听听他们的观点。一般只有泛泛交往的人,我们对之往往有更多的掩饰,从而不够真实,就算他们明察秋毫知道我们某些方面的不足,也不愿意指出来,尤其在身份方面比我们低的人。比如某个人在外面表现的温顺服从,他自己可能还觉得自己脾气不错,但身边人认为他的脾气颇为暴烈,。显然是他在外面伪装太多,如果身边人给予提出,显然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脾气特征。但是,我们一般人对身边人给予的建议往往更加不容易接受,甚至还不如普通朋友的建议。
由此可见,想很好的认识自己是何等之难。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你想有很大的突破,就必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方能在工作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活中也能有个真正的自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