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林毅夫
一天读书一般有三个时间段,早晨蹲厕所大解的时候,喜欢看些杂志或名人传记或心灵鸡汤之类的书,轻松简单;午饭后,躺在办公椅上,常看些外国人写的书,比如德鲁克的《旁观者》,看着看着书本一丢进入梦乡;晚上睡觉前看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这里所提的专业性仅仅对我个人而言,也许对他人只算业余之作,在天地人浑然一体的空间,可以尽情的享受这份宁静,亦能和名家进行一番或深或浅的思想碰撞。林毅夫去年九月份面世的三本新书,分别是《新结构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和《繁荣的求索》,利用晚上睡前时间,一口气读完。能让自己一口气读完某个人三本著作的屈指一算,并不多,也就余秋雨、吴晓波、德鲁克等。作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看完他的三本书,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见识,亦破解了一些经济谜题比如李约瑟之谜。
他的主要观点,就是相对“结构经济学”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前者主要是二战后由拉美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发展经济学早期思潮,强调结构变化的重要性,建议政府通过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最主要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后者假定经济的产业结构对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要素禀赋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是给定的,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要素禀赋决定了经济的总预算,而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决定了特定时间上的相对要素价格。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信息就是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最优的机会获得全球竞争力,成功升级它的禀赋结构,利用潜在的后发优势,维持产业升级,增加国民收入,创造就业,并减少贫穷。并建议,为了在经济转型中维持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对待扭曲的的经济环境时,应当为那些之前在误导性政策下建立的优先部门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暂时性的保护。同时,政府应该放开并促进私营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从而改善资源分配,实现动态增长。几个关键词“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潜在优势”等。
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有其实际背景,尤其最近几十年有的国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比如俄罗斯、阿根廷,有的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如韩国、中国等。前苏联作为曾经的强国,在二战后重点发展军工业和重工业,虽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以经济严重扭曲为代表。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想通过自由市场重振经济,换来的是二十多年的经济裹足不前,至今尚未摆脱低迷状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未发挥其比较优势。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以前苏联为发展标杆,一切以工业为主,采取农村补贴城市、轻工业补助重工业策略,导致经济一直虚拟增长,甚至发生了惨痛的三年“自然”灾害。邓小平上台后,果断放弃毛泽东的发展战略,也没有采取当时东欧剧变后流行的休克疗法,而是拉开了一场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序幕,虽然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但后来获得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一举成为经济大国,所取成就令世界侧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是技术落后,资本缺乏,人力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代加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等,充分利用了劳动力优势和外来资本和技术,显然符合当时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后发优势,使中国经济迈进了快车道。同样,新结构经济学对未来的中国发展亦有指导意义,在经过三十多年的粗糙发展后,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先的比较优势已不再,必须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发展,避免陷入中等发展陷阱。
该理论不仅对国家宏观经济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的发展同样适用,比如中国的东西部发展战略差异,很多地区工业产业园的兴起等。顺便延伸下,对于单个企业和个人亦有参考价值。比如格兰仕曾经以代工为主,为其他微波炉贴牌生产,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利用成本领先战略,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中国的房地产当前面临转型,再指望以前那种靠资源靠关系发展的模式显然只会被市场淘汰,尤其是中小企业,必须梳理和万科、万达等领头羊的比较优势有哪些,并加以放大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在个人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如果想每次都想能有个华丽的转身,亦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劣势既要素禀赋结构,并充分利用自己不断发展的优势既比较优势。比如作为新员工要多学、勤快获得快速成长,三五年后要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后来要发挥自己的管理优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