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鲁迅
上个世纪初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不多见的思想大爆发时代,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各种功垂千秋的大师蜂拥呈现,可比肩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这场风风火火运动中,高举新文化大旗的是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这三个曾经站在统一战线的旗手颇值得后人寻味,尤其是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陈独秀刚正不阿,敢说敢说,锋芒毕露,颇像一只霸气十足的狮子;胡适外秀内刚,温文儒雅,包容大度,好像一头稳步前进的大象;鲁迅呢,怀疑否定,忧郁焦虑,好走极端,待人接物更像一只刺猬。有个段子说,陈独秀在房间里面说,你敢进来吗?我这里面可都是武器。胡适在房间里面说,进来吧,房间里没有任何危险。而站在门外的鲁迅总是小心翼翼的向里面张望,想进又不敢进。陈暂且不说了,简单比较下胡适和鲁迅吧。
两人有许多类似之处,曾经家境富裕,幼年丧父,都有一个极其平淡但坚强伟大的母亲。都曾经留学海外,鲁迅去的是日本,胡适去的是美国,在国外都呆了七年。对于文学都是半道出家,鲁迅开始学的是医学,胡适学的是农业。而真正让两人站在一起的是那场声势浩荡的新文化运动,二者都高举白话文大旗,都对孔教发起了最猛烈的批判。当然二者都忧国忧民,充满了爱国之情。但在动荡的年代,二者各自的性格特点,对社会的理解认识以及选择的理想,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很快走向了极端革命的道路,也许内心受家庭变故影响,单亲家庭多少容易让人缺乏安全感;也许是自身条件的自卑,身高一米六一,曾经有次上课就因为形象猥琐被女生嘲笑;也许是留学日本,当时留学日本归国待遇远远低于留学欧美的。据说鲁迅每天晚上睡觉总要在床头放把匕首防身。个人性格加上时局的反复,让鲁迅对身边的一切唯有批判。政治当局是批判对象,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彻头彻尾的批判,劳苦大众身上所表现的种种劣根性,更是明嘲暗讽,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等。甚至对自己的亲弟弟和原配夫人都是残酷的批判。不可否认,鲁迅有种伟大的怜悯之心,亦想挽救民众与水深火热之中。他对社会的认识极其深刻,但他始终没有找到一副良药,而且不断变化,并且最终成了列宁主义的忠诚者。文人往往是政治的附庸品。鲁迅这种革命的思想后来被毛泽东运用的淋漓尽致,鲁迅没有实现的途径,而政治强人却可以运用权利去实现,于是乎一场场所谓的改造运动,在大江南北血雨腥风般的运动起来。鲁迅也获得了空前的荣誉,被毛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中革命家这一头衔现在算是毁誉参半。其充满“伊”“啊”的文章更是充斥各种文学教材,从小学到大学。
胡适虽然对儒教、佛教等采取了激烈的批判态度,但对社会发展依然是忠实的改良者。有时对当权者会采取猛烈的抨击,比如对蒋介石在宪政方面的不作为,直面指责。甚至在个人感情方面,表现的非常保守,虽然和原配只是媒妁之言,但是对于自由的爱情,他依然未敢越雷池半步。他对革命二字并不看好。显然这深受杜威、易卜生等人的影响。他骨子里面希望社会进步,但不希望那种血淋淋的革命。于是,一直用一种文人特有的理想主义,去影响身边人,试图改造这个社会。显然,他的改良主义在共产党当政后,成为一种腐朽思想。胡适对共产党的认识也颇为透彻,做出了对他来说算是无比正确的选择,去了台湾。后来台湾的种种变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巨大转变,不能不说是受了胡适的巨大影响。其在台湾文坛的地位,丝毫不亚于鲁迅在大陆。而大陆,改革开放之前,对胡适采取了最为严厉的打击态度,彻底封杀。甚至连其留在大陆的儿子亦不放过,成了严厉的批判对象。虽然其发表声明和父亲划清界限,最终还是无奈的选择了自杀。在很长一段时间,胡适在大陆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其思想和文字都成了反动的代名词。
最近有一本书《先生》,庆幸的是,胡适赫然在列,更庆幸的是没有鲁迅的名字。这几年,鲁迅的文章在语文教材越来越少了,无疑是个很好的信号。对于胡适呢?有人评价,错过了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但愿新世纪,不要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