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包容
最近几年不知道是年岁的增长还是阅历的增多或是多看了几本闲书,对世间很多事物的看法越来越谦和包容。记得曾经自己算是个愤青了,一度以鲁迅作为偶像,在念书和刚上班期间,对入党极度反感,甚至得罪了系里的党委书记,还把父亲帮我写的入党申请书扔在了垃圾桶。不知不觉中,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带着挑剔和灰色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原来亦是五彩缤纷绚烂多彩。
不可否认,我们的国家和执政党有许多问题,比如专制和民主的纠结,环境和经济的纠葛,诚信与道德的滑坡等等。也有人说批评也算是种爱国,我也承认,有不少是出于善意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比那种虚伪张狂的爱国要好许多。但也有不少打着爱国旗号的批评者,纯粹为了一己之利,甚至另有目的。我们当然希望国家一下子就进入民主法制社会,也希望一下子能把雾霾啊、食品啊、社保啊、贫富啊等问题一下子解决掉。但是这些问题靠愤青就能解决吗?换个角度想想,其实这些年中国的进步挺大的,我等老百姓的生活不是越来越好了么,政治也算是逐步清明了,毕竟中央对老虎和苍蝇都下手了么,经济亦是越来越发达了。也可以横向比较下,和曾经的小兄弟朝鲜相比,我们真该谢天谢地了。要不然我们哪有机会前年举国上下跳江南style,今年窝在电脑旁看《来自星星的你》。并不想替政治家或政治掮客粉饰太平,各种问题毕竟明摆着那儿。但这毕竟是发展中过程需要付出的代价,正如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总要摔倒几次。
在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个性化越发突出。作为70后,可以看不惯50、60的保守内敛,也可以批判80、90的张扬叛逆。但是如果老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身边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狭隘和挑剔。带着包容和学习的心态,才会发现三人之行必有吾师。50后的坎坷阅历,60后的艰苦奋斗,80后的开拓创新,90后的时尚自由,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借鉴。人与人之间,也许需要比较竞争,也许需要利用整合,但更多的需要包容。你可以不理解他的行为,也可以不接受他的观点,但你完全可以去试着包容他。当前众多的网上对骂除了立场外,更多的还是缺乏包容的肚量。中国最包容的时代大概两个,一个就是战国时代,持有不同政见的文客,大家互不服气,可以辩论,也可决斗,但绝对不会打击报复,所以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另个是民国期间,在那个政治风云的年代,文人之间倒时多了更多的宽容,比如一向以宽容著称的蔡元培,既能容纳革命急性子,又能包容之乎者也的老传统,同样能接纳满嘴英文的海归,一时造就了北大的辉煌。建国后,执政者越来越要求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对不同声音者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打压,尤其在文革期间,从而导致了国人内心非白即黑非友即敌的二元思维。
家庭生活又何尝不需要包容呢?比如夫妻之间,很多最终分道扬镳的两口子说起离婚的理由挺简单,四个字性格不合。难道你们在恋爱期间没发现性格不合么?究其深层次原因,更多的是两个人甚至至少有一个人缺少了包容之情。婚姻生活更多的是柴米油盐家庭琐事,我们往往可以躲过一只大象老虎的攻击,却很难避开苍蝇蚊子的叮咬,这个时候多点包容显得更加重要。很多百年好合的夫妻互相坚守的秘诀也就两个字,包容。
当带着包容之心,饭店菜上迟了,飞机晚点了,道路拥堵了,被别人误解了,甚至被人暗算了,都能一笑了之。包容更是一种做人的格局,王石能放手俞亮带领万科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个高峰何尝不是一种包容。柳传志把孙宏斌关进监狱,等他出狱后又资助其创办顺驰,何尝不是一种包容。史玉柱之所以能全身而退,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包容呢。
陈培松2014年4月13日于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