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戴旭讲师,戴旭联系方式,戴旭培训师-【讲师网】
戴旭:戴旭:美国为什么一定要逼迫中国成为它的敌人
2016-06-12 3930

1.美国正迫使中国成为它的敌人,而中国并不想成为美国的敌人。

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对抗性的思维。它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只要你实力够了,它就认为你会与它对抗,会成为它的敌人,所以,美国不仅在寻找敌人,它还在塑造敌人,迫使他人成为敌人。但是,判断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威胁,除了实力以外,还要考虑意图。也许一国实力强大,可是它愿意和你做朋友,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当成是敌人呢?但美国不管这个,美国认为一国也许想打我,但它实力不行,那就可以不管它,但是,只要一国实力很强大,那我就要压制你。一百多年前,日本的经济实力就远远不如中国,但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就是日本。不能说它没有力量就不能做坏事。纳粹德国也是如此。美国的这种思维,是导致“9•11”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连个政权也没有,就几个公司,有什么实力?他对美国的实际伤害比一个国家大多了。

所以,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美国就一直把中国向着敌人的方向推,逼得中国不得不走到他的对立面上。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各个层面都对美国比较友善。坦率的说,中国不愿意和美国对抗,但美国基本上不想了解中国人的想法。中国实力超过日本,不过从2011年刚刚开始,而且只在GDP层面,此前半个多世纪日本一直比中国强。但美国却一直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GDP刚刚超过日本一年,美国就以防范中国为借口,马上搞一个“空海一体战”,和日本、印度和东南亚骨架搞各种联盟,包围中国。在明朝的时候,中国拥有美国今天的海军地位,但中国没有攻击日本,也没有像西方一样,去政府全世界。近几百年来,太平洋上都是欧洲、日本和美国在兴风作浪。从历史上说,中国是最爱好和平的国家;在现实中,中国也是一个非常热爱和平的国家,但美国并没有想要了解中国意图的意思。

中国近代史,显然完全不同于同时期的美国历史。美国没有经历过这样大的一个民族灾难,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彻底的被摧毁,因此,我们这样一个在五千年遗留全部被摧毁完了之后才劫后余生的民族,这六十年来,仅仅活了下来能够吃饱饭而已,我们定下来的到2049年的未来目标,也仅仅叫“小康”,我觉得这是符合中国国家现实的。所以,一些头脑发热的人说什么“中国崛起”,还有外面一些人说“中国威胁论”,这些都是不懂中国历史的表现。一个救亡图存的民族,经过60年,刚刚赢得喘息之机,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刚刚活下来,他哪有心思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去争霸世界,去和别人争什么世界霸权,怎么可能呢?


中国维和部队

2.美国了解日本吗?美国要担心日本的报复吗?

美国现在不仅对中国不了解,实际上,对日本也不了解。从“黑船事件”以来,日本人其实非常恨美国人,这是一种民族羞辱。日本对美的仇恨起始于“黑船事件”。你们不了解东方民族,“黑船事件”是一种羞辱,这叫城下之盟,最后日本人举了白旗,美国打开了日本国门。你们这一战等于没有打。日本人就向你举白旗了。但日本人的内心想法却不是这样。为什么日本人以后会在珍珠港打你这一下子?中国有两个成语——“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日本人都做到了。

从“黑船事件”到偷袭珍珠港,经过将近100年,日本终于报了一箭之仇,这就是日本人。“黑船事件”之后,美国人认为,你投降了,好了,我就可以跟你做生意了,你把他放下了、忘掉了。但日本没有忘记,明治维新就是一个民族的韬光养晦,一个民族报仇雪恨,一个民族卧薪尝胆的过程。日本通过这个卧薪尝胆以后,先和中国发生了战争,它通过掠夺中国的财富壮大自己,接着就打败了俄罗斯。日本以后的政治纪念活动当中,很少纪念甲午战争,它主要纪念日俄战争。它说我一个亚洲小国打败了一个白种人的大国。在日本人眼中,美国和俄罗斯都是白种人。这个时候,美国就该警惕了。

到1928年,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作出了一个判断:未来的世界大战,是东西方文明的大决战。日本必将代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大决战。这就要先改造和团结中国,这个改造是血腥的改造,目标是把中国绑上日本战车。日本要代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决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很多美国人局部地看问题,孤立地看问题。认为珍珠港就是日本在挑衅,但是中国人看问题是要按照历史长卷展开,历史是不能隔断的,中国人爱讲历史,我从这个地方看,日本为什么这个时候打你。

日本打完东三省以后,主要目标就是苏联和美国,关键是先打谁的问题。1939年打了诺门坎战役,试探一下能不能配合希特勒干掉俄罗斯,但被苏军打了回来,于是1941年调转枪口,又向美国开战。它没有把中国当做主要的战略对手,能打掉中国就打掉,不能打掉也可以媾和。它的目标是改造中国,团结和改造中国和西方对抗,西方始终是它二战打击的主要目标。


美国海军航母编队

3.——美国到底有没有战略?

——美国显然有战略。

美国是有战略的。战略是我关注最多的课题,我是从美国战略思想家们的著作,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美国领导人的表述,以及美国的行为着手,把这些全部衔接起来,还原美国的战略。

首先,作为卡特和奥巴马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的观点是不容忽视的。他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竞赛方案》、《大棋局》、《大视野》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出版的《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赛的地缘战略纲领》。在这本书中,她说美俄之争,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世界控制权之争。美国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三条战线上,第一条是东欧战线,就是要取得对东欧的全面推进,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乌克兰和波兰,这个战线是要挤压俄罗斯;第二条战线是东亚战线,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和菲律宾,以及朝鲜半岛,这一块主要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第三条战线是中东战线,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是伊朗和阿富汗,美编是控制石油资源,阻止苏联进入印度洋。这是1986年提的竞赛纲领。首先,布热津斯基不是一个普通学者,他已经进入了美国政府的决策层,当过总统的安全事务助理,在中国,他相当于军事,出谋划策的人。而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行动又如此暗合他的理论,二者结合,令我不敢苟同伟宁先生说美国没有战略,这是第一个依据。

第二,美国的智库,尤其是著名的智库,如兰德公司,不断地提出一些列研究报告。其中很多被美国政府采纳,而且涉及到国家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远期包括对俄战略、对华战略等等,还有,在中国和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像中情局的十条戒令,现在从苏联解体的资料上,和其他的一些资料上看,是有这些东西的。1999年兰德公司还制定了一个三步对华战略,第一是努力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失去在意识形态上和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第二,如果这一步不能奏效,那么第二部将对中国进行遏制,包括包围、经济和外交遏制;第三步,如果前两步都不奏效,那么就是要鼓励中国周边同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和中国发生冲突,然后鼓动它内部的分离主义倾向,给中国内部制造麻烦。2010年,兰德公司又除了一个公开的报告,呼吁美国形成中美确保经济相互摧毁的能力,他这个经济摧毁里面就是因为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由于双方意图的不明,当两国发生冲突,就要用经济摧毁的策略。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地位来的太突然了,它确实是突然就当皇帝了。突然黄袍加身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在你们不知道怎么办的过程中,犯下了一个最重大的失误,就是把曾经非常好的中美关系一下给逆转了。


美国海军航母编队

附:《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

近日,国防大学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著名军事专家、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教授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美军“红队”指挥官、海军战争学院教授马伟宁合著的最新力作《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本书首次集结了中美两国中级军官“面对面”交流和交锋的全部内容,涵盖中美关系、美日关系、中日关系、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亚太局势等热点话题。针对这些问题,二人务实交流,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值得深思。

《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是交流。戴旭与马伟宁从2012年到2015年连续进行了四次对话。虽然,其中不免有不同观点,但这种连续交流已是中美军官务实交流的一个范例,是“交心”的开始。中美军事交流不应停留在礼节性的表面层次。相较于两国、两军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戴旭与马伟宁之间点对点的交流显得非常尖锐和深刻。

《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也是交锋。捍卫不同的国家利益,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二人的对话不仅仅是对话,也是交锋。戴旭和马伟宁坦诚面对面,两种不同的哲学文化相互碰撞,针对热点问题激烈交锋。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马伟宁坚持看现实,不看历史;戴旭则坚持看待这些问题不能抛开历史。在冷战后美国有没有战略的问题上,马伟宁称美国没有持续的国家战略;戴旭则坚持美国有战略,并通过分析还原出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此类交锋在书中并不少见。“争鸣”中,二人有时各持己见,有时握手言和。


美国为什么迫使中国成为它的敌人

《戴旭与美军“中国通”的战略对话》岂止是交锋。不管是交流,还是交锋,都只是形式。戴旭与马伟宁的对话的意义远不止对话本身。戴旭与马伟宁虽然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军人,但二人都非常坦诚和务实,在对话中,二人就两国、两军之间的重大问题务实交流,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有建设性的观点。立足问题,着眼于解决问题,这才是二人对话的独特意义。不管是否赞成二人的观点或看法,他们的务实态度、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锋芒思想,都是这个时代所罕见的。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2168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