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所谓修身,就是端正自己的心,人如果有种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则心就会被情绪所左右,就无法端正。
蔡瑁、张允本是曹操水军大将,负责操练水军,但周瑜利用蒋干说蔡瑁、张允通敌,曹操一怒之下杀掉了二人,继而反悔知道自己中计了,这也是赤壁之战曹操的重大失误之一。虽然这是演义,但现实生活中因怒而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的也是很多很多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恐惧、好乐、忧患等等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很好控制,就成为自身的弱点,就容易被人利用。习主席反腐中那些被抓的受贿人员,不都是被利用了他们喜好金钱、字画、玉石、美色等等而一步步落入到行贿人员的陷阱不能自拔吗?
所以,“正心”并不是文人雅士在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手段。
冯梦龙曰:“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心不在焉,现在解释为注意力不集中,魂不守舍,但在这里却不是这个意思。
本句中的含义是注意力集中在某处,非常的专心,外在的事情都不能被打扰,以至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或者说心没有在眼、耳、舌这根和尘上,这就是修身在正心。那么,心如果没用在眼、耳、舌上,用在哪里呢?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在听到《韶》这部曲子的时候,音乐太美了,他把心思都放在了音乐上,以至于吃了肉都不知道它的味道,这是太专注于一处的缘故。
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们也许都会认为这是艺术夸张的一种写作手法,实际上这是作者真实的切身感受,这种状态甚至不需要打坐也能达到,就如孔子,当你把心长时间专注在一个地方,内心就会升起这种喜悦,以至于别人说话你也听不见了,心收摄回去的缘故。
现在人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现在物质世界太发达了,一部小小的手机、一个“简单”的微信就把人们全部的时间都吸走了。物质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的心都随着外部的世界而起伏,它好了就喜悦,它坏了就悲伤,所以内心波涛汹涌、起伏不定。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眼睛都在朝外面看,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这种宁静而持久的喜悦、快乐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道德经·第十四章》)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