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动态平衡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注释] 1.人之道: 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2.唯:只有3.不欲见贤:无意展露个人的贤能[句解]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自然规律不就如同拉弓一样吗
第七十六章 柔生强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注释] 1. 柔弱: 身体柔软2. 强大处下:强大至极只能转而向下3. 柔弱处上:柔弱不满才有向上发展空间[句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时身体僵直。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生长的时候柔嫩,
第七十五章 民生为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注释] 1.有为:政令繁苛2.求生之厚:奉养奢厚3.无以生为者:“无以”即没有;“生为”即滋生贪欲。尊道贵德顺应民意;无为化生4.是贤于贵生:“贤”贤德;“于”介词。只有清静恬淡,贤德而重视民生[句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百姓
第七十四章 恩威有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释] 1.不畏死:不怕死2.斫(zhuó):砍,削3.为奇者:违法乱纪的[句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百姓就不畏惧死亡了,又怎能用砍头来威胁他们?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 百姓惧怕死亡,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就以
第七十三章疏而不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注释]1.善应:应答,答应2.召:招呼3.繟然(chǎn):安然,宽缓4.本章根据帛书乙本,去除了“是以圣人犹难之“一句。63章中出现过,与本章内容不符。[句解]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持强妄为必遭毁灭,克制欲望而尊道贵德必然长久。此两者
第七十二章水可覆舟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注释]1.狎(xiá):压迫2.厌:厌恶,压制于人3.自见:自以为是4.自爱:洁身自好,不敢妄为[句解]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百姓不畏惧威镇时,更大的祸乱就要来了。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要逼迫百姓无处安居,不要压榨百姓无法生存。只有不压迫人民,才不
第七十一章圣人病病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注释]1.知不知:知道所知有限2.病病:第一个“病”为动词,意思是知道错误,并主动改之3.王弼本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根据上下文意思和帛书乙本,故此处改为“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句解]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能够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的,那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注释]1.宗:祖宗,根本2.君:根基,明确方向3.贵:难得3.被褐而怀玉:粗衣陋服,却身怀法宝[句解]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而天下的人往往不理解,不能实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我的言行有天道为根据,行
第六十九章慎行包容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注释]1.为主:进犯,采取攻势2.为客:采取守势,指不得已而应敌3.行无行:行无踪迹4.攘无臂:喊声震天而不见人影5.执无兵:欲擒无踪迹可循6.扔无敌:进攻则无敌不克。此处“扔无敌”一句根据帛书甲乙本置于“执无兵”之后,意思也相连贯,即在处柔守弱,谋
第六十八章处下用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注释]与:不与之争是谓配天:符合于天道古之极:自古以来最高的准则[句解]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做统帅的人,不逞勇武而用谋略。善于作战的人,不妄动怒气而保持理智。善取胜的人,一般不正面与敌交锋。善于用人的人谦让卑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