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扬,夏扬讲师,夏扬联系方式,夏扬培训师-【讲师网】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母亲教育
夏扬:《看见,是真正的慈悲》
2016-01-20 13656

一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确是全盲的。

 
 为什么父母经常难以接受孩子有清晰地自我界限?如果我要拿起手机打电话,手机显示:“我暂时不想被使用,请过一会再打”,那我肯定要去修理它,因为手机就是一个物,物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有多少父母,孩子也同样被视为物,被视为父母意志的延伸呢?大人看到孩子很可爱,冲过去抱他,要他和自己说话,可曾留意孩子那一刻的状态感受如何,是否愿意和我们建立关系呢?父母一刻不停的焦虑孩子和自己预设中的不一样,于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焦虑,用各种手段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去表现。事实是,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生命,若和你想象中一样纯属巧合,不一样才是常态。

可是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应该按照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式去生活,我要求他和我想象中一样,是为了他好,是有道理的。这样想的人可以反思下自己的一生,当你的父母也这样看待你、要求你时,你的人生快乐绽放吗,你的人生活得精彩吗?几乎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比如乔布斯,索罗斯等都说过类似的人生总结: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的有意义。

 当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价值体系,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关系既是物化的。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

 我们一路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就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我们在物化的车轮中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像,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

 现在,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剥离我的所有功能价值,我是谁?我现在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我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恐惧驱使追求的?没有任何外在标签的我,是否双脚还能踩在大地上,感受我存在?

看见,是真正的慈悲。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2168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