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经济复苏的态势进一步明确。尽管完成全年“保8”目标胜利在望,但是在巨额投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产能过剩这一经济痼疾并没有得到根本“治疗”,反而有扩大的现象,产能过剩再次给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产能过剩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04年至2007年,中国一直在推进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彼时相伴随的是GDP同比10%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打乱
中国近年来匪夷所思重大灾害性的安全生产事件频频曝发、曝光,各界一片哗然、民众义愤填膺。虽然每一起重大事件发生过后,都会引来一轮新的调查、一轮强烈的批判、一轮满腔怒火的谩骂、一次新的商业社会地震。但是重大安全事件还是在发生,并且没有丝毫得到向好的迹象,只停于治标没治本的状态。政府部门严然是救火队,国家的公信力正在大打折扣,商业社会的企业道德、信誉荡涤殆尽,民众由义愤填膺转而麻木心灰,民心向背。真正的
一提起战略,我们的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主们也许会望而生畏:哇,战略!太深奥了,计划没有变化快,哪里能想到那么长远呀!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战略并没有想象那么复杂。许多民营企业主们对“战略”的感叹该源于对“战略”的了解不多,因此,在面对企业的长远愿景规划时往往就无从下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战略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看战略是做什么用的? 关于战略的定义与解释,许多的战略大师都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大家想必听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 一只口喝的乌鸦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装了半瓶水的长颈瓶。但瓶子牢牢地直立在干涸的泥土里,而且瓶口比较细而且很深,乌鸦的嘴巴根本够不着。怎么办? 聪明的乌鸦用嘴巴将路边的一块块小石头放到了瓶子里。不一会的工夫,石头已经填满了瓶子,瓶子里的水位升高了。最后乌鸦终于喝到了甜美的瓶中水。 聪明的乌鸦通过这次喝水事件,在森林动物世界里一举成名,平静的森林沸腾了,乌鸦成为了“天才
在中国家族企业的躯体内,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死亡与破产基因”,这种基因潜藏在企业肌肤内,“死亡与破产基因”的内部潜藏着一种文化的缺失。从创办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家族企业家自身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精神境界就已经注定了企业的失败,之后家族企业的发展不过是将这一切延续罢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礼冶”,认为只要教化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就可天下大治。古时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偷羊,儿子到官府告发
焦点话题:老板,为什么你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为何不授权?众老板答:我也想授权,可公司找不到让我可以信的过的人,如果授权给他们,万一把公司搞得一塌糊涂,他们拍拍屁股走人,那怎么办?一个中国经济界知名人士,曾组织过一次中西方企业家精力分配调查,其结果是中国企业家精力分配为:现状95%,未来5%,而西方企业家精力分配正好相反:现状5%,未来95%。暂且不论其准确率,其意义说明了中国企业家普遍沉溺于应付现状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已经完成了 “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升级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在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资本迅速向国内转移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必须找准新的历史方位,迅速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拓宽新的视野。大多中国制造业大多数呈“低、小、散”特征,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那些曾经依靠
人参加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而工作,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长期以来,我们惯有的思维局限了我们对于管理的人性化认识,忽视了人才潜能与情商的管理与开发。人才比普通员工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更多的应该是给予积极配合而非纯粹的利用,这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而我们的企业恰恰在这里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 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是从未进行战略转移时沿袭下来的现实结构,并没有从新的战略条件
在宏观政策从紧、国际经济波动、通货膨胀明显等压力下,中小企业由于效益低、风险高以及企业的诚信度低,因而很多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或者给予很小的贷款额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但企业要发展,资金是不可或缺的“血液”。现金流他就好比人身体中的血液,人身体中的血液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命运,企业现金流的畅通与否,也将关系企业的命运,谁掌握了现金流,谁就掌握了企业的命运。就中小企
任何企业要想高速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都必须要融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一次投资而完成,民营企业则只有完全靠自己,因而民营企业必须要有十分妥当的融资战略。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中小企业至今无法与资本市场结缘。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 一是,融资信贷机制。在银行和某些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着信贷的心理障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