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北京旅游,我都喜欢去十三陵,当我漫步在青山环绕、气氛庄严的北京十三陵风景区之一的定陵陵园中,看到眼前满是巧夺天工的古代帝王沉睡许久的陵墓宫殿,这时我的心情正随着脚步的挪移而变得透明,我的思绪正沉浸入历史的长河,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历时六年完成的定陵会被洞开?为什么做了48年皇帝的朱翊钧,对一个女人的爱何以近40年始终不愉?因她引起的国本之争,差点断送大明江山!?朱皇帝10岁登基,21岁为自己建陵墓,历时6年才完成。工程之浩大,耗资之巨大,但总抵不过“风水”的威力,被无情的洞开,并且皇帝的棺椁毁弃,骨架被焚,骨灰被扬……
这个问题只有从十三陵开始谈起,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北十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之一。十三陵自公元1409年开始营建,至1644年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营造工程从未间断过,陵区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燕山余脉,自西向东,迤逦而来,在陵区的东西北三面,排列成一个山环,群峰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形成了一个小盆地。十三个明代皇帝的陵墓,便错落地分布在这里。他们分别是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这里的大环境是符合“中国风水学”的原理的,并且“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确是风水宝地。
而十三陵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明代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定都南京,在位三十一年,死后埋葬在南京,称作孝陵。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年号建文),在位四年。朱允炆即位后,他的四叔,当时守卫北平的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发兵南下,打了几年内战,终于攻入南京当了皇帝。朱棣攻入后,当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的说他投火自焚,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下落不明,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桩悬案。明成祖朱棣在在南京登基后,改年号为永乐。由于他镇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便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永乐五年,皇后徐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却派礼部尚书赵及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才选好现在这片陵区,并由朱棣亲自察看决定。这里山间地面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确是块很好的“风水宝地”。再加上术士们的夸张、神化,朱棣更加高兴,立即降旨圈地八十里为陵区禁地,开始动工修建长陵。选在这里建陵,不单由于风景美好,更主要的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守卫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从这年朱棣在昌平县北天寿山下建造长陵起,到明代末帝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止,除明景泰帝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十三个皇**埋葬在这里,形成了明代皇帝的陵墓区,因而通称十三陵。
大家知道,封建时代的葬制,一般子孙的陵墓,应当一个比一个小,但十三陵却不尽然,后来居上者也不少。朱元璋是个创业的皇帝,死后葬在南京孝陵;朱棣一生五次北征,是巩固政权的定业皇帝,死后葬在北京长陵;这两座陵,一是祖陵,一是北京首陵,因此建筑规模都很大。但以后并未依此而代代缩小。十三陵中,一般凡是皇帝生前修的陵,亲自督理,不惜工力费用,所以高大、宽阔,陵殿建筑讲究,装饰富丽堂皇。死后筑陵的全是由子孙办理埋葬,一般都是草草从事,陵墓的规模也就小得多了。而定陵就是皇帝生前修的,所以规模较大。
朱棣长子仁宗在位仅一年,长孙宣宗在位十年,史称“仁宣之治”,实际上他们都是坐享其成的皇帝。但由于他二人跟随朱棣多年,对于建国之难以及社会情况多少有些了解,所以在称帝后在某些方面还注意节省人力、财力,曾经罢采办,减织造、瓷器等等。他们二人的陵墓,也是比较小的。仁宗曾遗诏说,我在位日浅,对百姓没什么恩德,不忍过多地劳役人民,我的陵要从俭修造。宣宗遵遗诏,亲定献陵规则,三月后就将他老子埋葬了。宣宗本人虽然在生前修了景陵,但因献陵是他制定的规模,自己当然不敢过于超过父陵。《昌平山水记》上有这样一段说:“献陵最朴,景陵次之。”现在还可以从二陵的明楼、宝城(圆形围墙)及殿基遗址上,看出二陵确比其他陵墓简陋些。
自宣宗以后,各**是在深宫中养大的,称帝后除偶尔出去游荡外,从不愿迈出宫门一步,因此,他们不知创业、建业的艰难,生活多荒淫腐化,懒于过问国事民情。又因为他们是在宦官侍侯下长大的,听惯了宦官的阿谀、奉承,而对大臣们中的逆耳忠言却听不进去,往往恣意妄为,任意挥霍。按明初葬制规定每陵葬一帝一后,可是,英宗的裕陵却葬了一帝二后,而宪宗的茂陵又增加到一帝三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的腐败,皇帝的荒淫无道。
武宗以后的各陵,是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这个时期王朝政治更加腐败。宫廷中的奢侈浪费非常惊人。反映到陵墓的建造上就显得十分豪华,其中永、定二陵是典型代表。昭、德二陵是皇帝死后才修建的,规模就要小些;庆、思二陵是利用他人之墓埋葬的。
十三陵的布局,去过的人们都感叹其浩大庄严,十三陵的形制与孝陵基本相同。在陵区南北长达七公里的中轴线上有一座显示帝王“尊严”的神道。陵区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这座石牌坊保存很完整,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阔约二十九米,约为坊高的一倍多。六根大方柱耸立于石基上,柱脚表面浮雕云龙,上部加饰立雕卧兽。石牌坊全部选材用大型汉白玉构件建成,雕刻精美有力,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石坊建筑。过了石牌坊二里多路,便是陵园的大门大宫门,门三洞,面南,红墙黄瓦,这是陵园的总门户,为以前“祭陵”必经之道。两侧各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明朝的“陵寝禁例”规定,偷进陵地拾柴折树者鞭打,取土取石者斩,擅入山陵门者杖一百,凡车马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宫门东面一座小山,名叫蟒山,西边一座小山,名叫虎峪山,大宫门正居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