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骜锋,王骜锋讲师,王骜锋联系方式,王骜锋培训师-【讲师网】
风水大师、起名大师、数字能量专家、125岁养生专家、军事风水
王骜锋:从北京——定陵的洞开 到乾陵的沉睡 2
2016-01-20 47600
从北京——定陵的洞开 到乾陵的沉睡 文 / 丹虹

历代皇**是讲求“风水”的,连**也在内,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很深刻的。而皇帝们对陵墓的迷信,尤其热衷,古来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蟒山象征青龙,虎峪是为白虎,青龙、白虎象守门的将军一样,分别左右,守卫着陵寝的大门。看来,大宫门的位置,也是经过周密选择的。自大宫门起,随着山川地势,原有绕陵垣墙一道,长约四十公里,并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设置敌楼,派重兵把守。多年来,这些建筑虽然倒塌了不少,然而,从断垣残壁的遗迹还可想象当初陵墙的规模是相当宏伟的。

进了大宫门,迎面一座碑亭,重檐四出,碑亭四角旁的地面上有白石华表四座,上雕云龙,和天安门前的华表一样大小。亭内树一大石碑,高约三丈余,是为明成祖立的,题名“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三千余字,为仁宗朱高炽撰制。碑的背面有清代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所花费用等内容。碑下承以巨大龟趺。神话传说,龟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称之为“赑屃”。龟以长寿著称,自古受到人们器重。早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认为龟的寿命长,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问卜时多用龟甲,将其烧裂后看纹向判断吉凶,然后将问卜内容刻在上面,保存起来,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一种官名叫作龟人,祭祀时掌管六龟。汉代时,列侯的黄金印上均以龟为纽。唐朝武则天称帝不久,就命宫人将所佩的鱼袋改为龟袋。在封建时代,还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称为四方之神,其中玄武就是龟的化身。明清两代的故宫太和殿前,也放着两个鎏金铜龟,至今保存完好。由此可见古人对龟的敬重程度了。皇帝用龟为碑趺,也是有来由的。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龟既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的本领,叫它去驮老子的碑,岂不是理所当然吗?巨大的石碑,约有十几米高,在当时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将碑立到龟背上的呢?具体方法尚未见书,但有“龟不见碑”的传说。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这项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使龟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仔细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龟背上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待碑立起后,将土去掉就行了。此段史话虽带有传奇色彩,然而“龟不见碑”的说法,是合乎道理的。

十三陵的大碑,也许就是这样立起来的。这种“堆土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陵前立碑,一般是颂扬皇帝功德的,但十三陵各陵门前的石碑都是不着一字的无字碑。究其原因,各说不一。有说是因为皇帝“功德”太大了,无法可写。《帝陵图说》中说,明**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他这两句话一说出去,便翰林院的官吏们卸脱了撰写碑文的为难差事,从此写碑文的责任便落到了嗣皇帝的肩上。嗣皇帝为何不写呢?据《世宗实录》记载,十三陵的长、献、景、裕、茂、泰、康前七陵,是嘉靖十五年四月才开始建亭立碑的,用了六年时间建成。当时礼部尚书严崇,请世宗写七碑之文,可这位迷恋酒色,又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哪里有心思写碑文呢,因此就空了下来。世宗以后各陵,因祖宗碑上无字,自己也就不写了。

从碑亭往前,在神道两旁八百米的距离内置有石兽、石人等石雕。计有狮子四只,獬豸四只、石象四只、麒麟四只、石马四只,都是二立二蹲;接着是四武臣、四文臣、四勋臣,俱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组石雕体积庞大,姿态生动,都是整块石材雕成,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它们均为明代早期的作品。从宣德十年至今,已有五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陵前放置人、兽、石雕,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以后各代均有,只是种类数目有所差异。秦汉时放置麒麟、辟邪、象、马。唐代诸陵则是狮子、马、牛、玄鸟、文臣、蕃酋。北宋陵前排列着象、貘、马、羊、虎、狮、玄鸟、文臣、武臣。十三陵基本上依照孝陵,只是多了四勋臣。陵前放置人、兽、石雕,主要是装饰坟墓,象征生前仪卫。狮子,不仅放在陵前,而且官府衙门等处门前也有,这是因为狮子性情凶猛,吼声宏大的缘故。佛经上说“狮吼可震天地”,群兽听到狮吼,无不惊恐,将它放在陵前或门前,起着压盛避邪的作用。獬豸,是神话中的异兽,头生一角,专触不正之人,古代法官,曾戴过獬豸冠,寓善辨邪正之意。骆驼和象,是沙漠及热带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麒麟,是传说中的异兽,吉祥的象征,古有麟、凤、鱼、龙四灵之说。马,性情温顺,善于跑路,是当时人们离不开的交通工具。总之,麒麟、獬豸、烈马、雄狮,表示着皇帝的威严。

石像古称“翁仲”。据传说,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长过人,力大无穷,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放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里放置的文臣勋臣,象征着文武百官。石像的后面是“棂星门”,也叫“龙凤门”。门分三道,因为门上装饰了火焰宝珠,故当地俗称为火烧门。再往北,沿神道穿过温榆河七孔石桥,弯弯曲曲便可直达长陵。神道名义上虽属长陵,但当其他陵墓在长陵两侧相继建立起来以后,都与这条神道相通,成为诸陵所共有,这也是十三陵的特点之一。

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陵区,各陵又各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每个陵墓都建在一个小山下面。十三陵每一个陵的建筑形式,虽然不尽一样,但都大同小异。每个陵都称作“宫”,外面也都用一道红色宫墙围起来。进入宫门,便是棱恩门,有的三间,有的五间;穿过棱恩门,便是棱恩殿,有的七间,有的九间。棱恩殿是帝后或遣官祭陵行礼的地方。十三陵中,只有长陵的棱恩殿还保存完好。它全部都用楠木建成,中间的大柱,要三人合抱才能围过来。这样粗大的楠木结构,在全国可算是绝无仅有的了。棱恩殿后,便是宝城。宝城用黄土堆起来,十分高大,帝后的尸骨便埋在里面。宝城的前端建有明楼,上面竖有石碑,碑上刻了皇帝的谥号。楼的前面石座上,都有石刻的香炉一个、烛台二个、花瓶二个,称作五供。陵宫内原也有祠祭署、宰牲亭等建筑,现在都已倾圯不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