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陵都有监、园、卫等名称,监即神宫监,是管陵官员太监住的地方,专门管理陵宫祭祀等事务,所以都建筑在陵宫附近,现在均已形成村落。园是园丁住的地方,经营瓜果蔬菜,供给祭陵之用。卫是驻军所在,用以保卫陵寝的。十三陵的殿堂原来都是香楠木所建,如此楠木大材,绝大部分来自云、贵、四川诸省。明代曾经派有专人从事采伐,作为宫殿、朝堂、陵墓之用,称作“皇木”。楠杉大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迹罕至,虎狼成群,且地多瘴疬之气,窒人性命。寻找皇木要成群结队,背负粮米,冒生命的危险,钻进深山老峪,忍受暑寒、风雨、饥渴、疾病的痛苦,一条皇木的采伐,将不知有多少人为之送掉性命,所以蜀民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民谚,道出了采木人的辛酸遭遇。大木采伐之后,山路崎岖,无法运出山外,要等到雨季到来,山洪暴发,靠洪水的力量,将木材漂流出去,然后再导入江河,结筏而运。在江河之中,惊涛骇浪,又不知送掉了多少人的生命。运送皇木到北京,要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沿途损耗,江河漂失,运到的木材仅剩十之一二了。
十三陵所用的砖,都是五十来斤重的大型城砖,砖上印有“寿工”二字,称作“寿工砖”。嘉靖以前由各府州县贡纳,嘉靖后大部来自山东临清。工部派有专人在这里专事督办,每年缴纳一百万块。砖的要求十分严格,质地要细致而坚实,验收时每块砖要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隙,砖上要印制作年月,委官姓氏,窑户姓名等,以备查对。十三陵的营建还使用了大量的石材。铺陈道路,垒砌墙基,建造桥梁、泊岸,用的青石、豆碴石,大部来自京郊附近。汉白玉洁白如雪,细腻如玉,宜于雕琢。定陵地下宫殿的大门,便是整块汉白玉雕刻的。这种材料产自京郊房山县大石窝。花斑石质地坚硬,磨平后呈现出各种花纹,五光十色,奇形怪状,十分美丽。定陵地下宫殿后殿地面就是用平整的花斑石铺砌而成。
十三陵神道两侧的石象生,陵园内高大的石碑、龟趺以及明楼角柱,石材巨大,大都为整石雕刻。且不说开采的艰难,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运到这里也是极其不容易的。当时的搬运方法是先在沿途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利用寒冬天气,在地面上泼水结冰,然后将巨石放在特制的木架上(称旱船),由千百人用绳拖拉过来。据《冬宫纪事》中记载,为了给死去的帝王树一块“神功圣德碑”,从房山运送一块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白石,就调用了顺天等八府民夫两万人,历时二十八天,才运到京城,花费白银十一万两。
而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珝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诩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主要建筑有陵门、法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法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格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两侧的宝城,为一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垒砌,清时已毁。陵院内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等。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进行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封建皇帝为了长久保存他们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仅编造了许多神话,还把坟墓封藏得极为严密,因此,地下宫殿始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打开十三陵地宫之谜,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课题。
六十年代经周总理批准,北京市长吴晗“同意发掘”的本不是定陵,而是长陵,人们在长陵转了3个多月,处处开挖仍找不到墓道口的情况下,才请示上级挖个小的试试,于是上级批准挖个最小的那个。
考古工作人员在试掘勘察过程中无意之中进入定陵的,他们发现宝城东南侧外墙皮的砌砖有几层塌陷下来,露出了里面砖砌的券门。后来,又在宝城内侧发现了“隧道门”“石道”“宝城中”“左道”等字迹,这些发现为发掘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根据这一线索,发掘工作就选定从宝城内侧开始,先在正对着券门的位置上开了第一条宽三点五米,长二十米的探沟。挖掘工作不到两个月,即发现下面有一条用城砖砌的隧道。情况表明,它很可能是通往地宫的隧道,但探沟太短,不能把它全部暴露出来。经跟踪探索,见它弯弯曲曲通向明楼后方,于是又在明楼后边开了第二条探沟,宽十米,长三十米。当挖到七点五米深处时,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十六个字。这一意外的收获,有人把它比作是打开地宫的“钥匙”,也有人说它是指路碑。
考古人员反复研究石碑的来历,认为定陵于1590年建成,而神宗及皇后是1620年10月才埋葬的,陵墓建好后皇帝皇后都没有死,自然先要用土封起来。负责陵墓修建的工部,为了将来用陵时能迅速找到地宫,不误吉时,在地下留个标记是不足为奇的。这个小石碑可能就是标记。于是顺小石碑所指方向,向西开了第三条探沟,又发现了一条由东向西斜坡往下的石隧道。隧道尽头,有一堵大墙挡住去路,用营造尺丈量一下距离,同小石碑上记的一样,那么这堵墙无疑就是金刚墙了。金刚墙通高八点八米,顶部有黄色琉璃瓦檐。仔细看去,瓦檐下露出人字形痕迹,好似一座门,这就是用二十三层城砖砌起的金刚门封门砖。取掉封门砖,便进入一间方形券室。它东连隧道,顶部用砖起券,四壁用石条砌成,所以称它为隧道券。西墙中央,有一座汉白玉石门,门关闭着,从外边用力推也推不动它。原来里边有一根条石正顶着门,要想打开石门,首先得拿掉里边的顶门石。为了不使条石摔坏,考古人员先用铅丝顺门缝套住它,然后将木板伸入门缝将它顶开,沉重的石门便被慢慢地推开了。门开后,发现顶门的条石上有墨笔楷书“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十一个字,这才知道它叫“自来石”,而且玄宫(地宫)内共有七座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