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弹道导弹,装备于092级战略核潜艇。1969年开始研制,1982年10月由高尔夫级传统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水下发射成功,1988年9月核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射程约为2700公里,后经过改进,射程增加到4000千米左右。图为巨浪1导弹的作战猜想图,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巨浪1导弹的射程实在太小了,即便是中国的092级核潜艇涉险突破层层防守,到达夏威夷西侧海域也难以袭击美国西海岸的大型城市。
“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是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卧薪尝胆20余年努力的结果,是广大科研设计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七机部于1965年8月组建了第四设计部(简称四部),开始固体战略导弹总体设计的准备工作。中国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从此拉开了序幕。1967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外国媒体认为巨浪1的主要目标可能是苏联。
1977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潜地导弹研制被列为国家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固体导弹研制工作。1979年4月,一院四部划归二院建制,由二院负责潜地导弹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了以黄纬禄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系统和以程连昌、柴志为首的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形成了统一指挥、型号抓总、专业协作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了整个工程的研制步伐。
不久,二级固体发动机连续试车均获成功,导弹控制系统进行厂产品修改设计。 到1980年3月,控制系统及弹上设备的试样生产全部完成。导弹各分系统试样产品出厂后,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验收性综合试验。首次控制系统验收性综合试验发现并排除了产生一级发动机喷管抖动的干扰源,为飞行试验消除了一大隐患。
在控制、遥测与安全等系统综合试验合格后,1980年5月又组织了导弹各系统正式试样产品全部参加的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状态的匹配试验。从1981年底到1982年1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弹上系统和潜艇装艇设备之间的匹配联试,为即将进行的导弹飞行试验做好了准备。
中国最初比较有效的战略核力量是东风-5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达到空前的13000千米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70年代,中国还曾研制过环球轨道打击的30000千米射程的东风-6导弹,后下马。即便是东风-5A导弹,要对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市进行核报复已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其飞行轨迹要穿越美国在日本的海基反导系统以及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的地基反导拦截弹的拦截。东风-5A的突防能力相对来说,非常糟糕,如何突破美国的链接系统是个问题,毫无疑问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成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核武器问世之后,投射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洲际弹道导弹拥有全球覆盖的打击能力,在某些方面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显优势,战后很快即成为军事大国所谋求的目标。1957年8月21日,前苏联第一型洲际弹道导弹R-7(北约代号SS-6,绰号Sapwood警棍)远程发射试验成功,并于1959年入役。紧随其后,美国第一型洲际弹道导弹SM-65(Atlas宇宙神)在1958年11月28日完成全程试验,同样在1959年入役。60年代我国掌握核武器技术之后,洲际弹道导弹也被提上了日程。
1965年3月,负责规划两弹一星的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编号命名为“东风5”(DF-5,后来北约代号CSS-4),并下达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1971年首飞,1973年定型。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背景,东风5的定位是一种发射井基,二级、液体推进的洲际弹道导弹。该弹由中国国防部五院(现航天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CALT)设计开发。
1965年8月,一院副院长屠守锷主持进行了洲际导弹方案论证。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选用了偏二甲肼(UDMH, Dimethylhydrazine)作为燃料,四氧化二氮(N2O4, Nitrogen Tetroxide)作为氧化剂。发动机的基础是北京万源的YF-20B。导弹第一级发动机称之为YF-21B,又名DaFY6-2发动机,由4台独立工作的YF-20B发动机通过机架并联组成,航向控制采用泵前摇摆方案(单机沿弹体切向摇摆,摆角±10度);第二级采用一台主发动机YF-22B和4台游动发动机YF-23B组成,YF-22B和YF-23B又称DaFY20-1和DaFY21-1发动机。
从技术源头而言,YF-22B/DaFY20-1就是YF20B发动机的高空版。为了提高精度,导弹还采用了单组元无水肼弹头姿控发动机。制导系统选用平台-计算机方案,采用三轴稳定平台,静压气浮陀螺,先进弹载计算机(中国首台集成电路空间计算机)。液体推进剂的贮箱采用高强度铝铜合金(LD-10),减重30%,可以有效提高射程。其他的研发重点还包括碳/石英端头防热材料,高硅氧布斜缠热压成型工艺制造等。
1966年5月,东风5开始总体方案的设计。到1969年6月14日,第一级发动机YF-21B试制成功。导弹的技术设计完成于1970年6月。此后导弹投入小批量生产并开始测试,总共生产01批次5五6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