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距离报告中对中国导弹的射程评估。实际上,每年发表的所谓《中国军力报告》只不过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件例行行政工作,与秘密的内部报告不同,公开的数据往往都是过时的和错误的,实际上,中国导弹的射程在几次泄密事件之后,就被西方很难获得,他们只能依靠一些蛛丝马迹进行分析,但即便这样,中国核导弹的射程也超过了所谓《中国军力报告》的过时数据。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的核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引起了中国核战略空间的变化:核国家之间爆发核大战的危险降低,超级核大国已经没有必要继续保持大规模的核武库,美俄都在削减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世界上核国家、核门槛国家、虚拟核国家越来越多;核扩散形势严峻,核技术、核材料、核人才、核武器的扩散不断发生,增加了恐怖主义掌握核武器的可能性.
国际军控与裁军体制遭到严重挑战,冷战时期美苏之间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已遭废弃,新核国家的涌现冲击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体制,最发达的核国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数十年来在国际社会中形成的“核禁忌”无法约束恐怖集团等非国家行为者,核恐怖袭击的危险与日俱增,极有可能成为实战使用核武器的导火索。
西方一些军事专家认为,东风31A导弹在90年代后期逐步定型,至2003年左右其射程已经达到11500至12500千米之间,其携带的单弹头应该在100万吨TNT当量之上。在新的核环境中,美国的应对之策是调整核战略和核力量建设方针,建立攻防兼备、核常一体的战略力量体系,通过模糊核常界线,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
美国还针对可能发生的核恐怖袭击,研发小当量的战场和战术核武器,将“先发制人”的思想纳入核作战条令。印度等事实上的核国家并没有满足于仅仅炸响几枚核弹,而是大张旗鼓地建设所谓“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企图凭借核国家的地位,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总体上看, 21世纪初中国的核环境喜忧参半:最大的喜在于与超级大国爆发核大战的阴霾逐渐淡去;最重的忧在于中国依然面对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核威胁。中国的近邻中即有印巴这样事实上的新核国家,还有朝鲜这样努力追求核能力的国家,更有日本这样声称自己能在两周内制造百枚核武器的“虚拟核国家”。
然而,中国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台独”势力,而美国凭借一纸“与台湾关系法”,把自己绑在台湾的战车之上,还非常不明智地将“有关台湾地位引发的军事对抗”列为其考虑使用核武器的背景之一。
中国的核政策以遏制核战争为首务,以实施核反击为重任,过去如此,今后还将如此,决不会因核威胁和核讹诈而改变。中国的核力量历来是在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威胁和讹诈只能促使中国努力建设更加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按照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核思维逻辑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