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国学
昨天在合肥大剧院听了一天的国学讲座,诺大的一个会场,来听课的人不是很多,稀稀松松只坐了四分之一左右。虽然会场是很好的地方,但是组织方的一些安排不尽如人意,比如没有无线话筒,白板亦摇摇晃晃,写字不太流畅等。瑕不掩瑜,一天下来,收获颇多,上午是王守常老师主讲“中国的智慧”,下午是于德润老师主讲“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观”。
王守常,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席。《学人》杂志主编。东方文化丛书中国文化编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1985年至1986年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1年至1992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站在讲台一看就颇有名师风范,不用投影仪,只用白板,写得一手好字。思路非常清晰,言语犀利,分析更加到位,比如对“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一些当前热门话题通过中国文化历史解读,别有一番意境。讲座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如何学习国学做些阐述,共四个方面,1、国学的延续依赖“注疏传义”,对“道”的本质,如何长寿养生等加以解释,如“死而不亡者寿”,可以用“亡者忘也,其道犹存”,而桐城派的方苞的解释为“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2、学习国学要防止“断章取义”,如我们经常强调要“以德抱怨”,其实该是“以德抱怨何如”,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学习国学要注意避免“语境误读”,如“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这里面的小人和女子有可能是指具体某个人,而不是泛指这两个类别;4、防止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的混淆,二者有交集,但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一般误读,再如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政治批判问题不大,戴震和鲁迅都加以了深刻批判,但是理论批判有很大误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即是天理,求美味,人欲也”,与现在国家领导人倡导的“光盘行动”如出一辙。第二部分,浅谈学习国学的主要方法,重点强调要“一分为三”避免“一分为二”。“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如一也。”比如,舜是大孝子,但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他要讨老婆,面临“娶而不告,告而不娶”的两难处境,该怎么办呢?换个角度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很容易选择。又如“男女授受不亲”,但是面临“嫂溺”的情形下,就该伸手援救。
于德润老师介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命观,然后通过玄黄之学讲解了一些日常养生的知识和唱理,教练现场学员一些简要养生方法,比如如何静坐、打桩、打太极等,日常操作性也很强,关键还是坚持吧。
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幸存地,几千年的精华延绵不绝,令人汗颜的是在近代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摧残。在巨大的信仰危机和精神匮乏压力之下,近些年掀起了国学热,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惜,浮躁的现代人往往很多时候曲解甚至扭曲了国学的本质要义,比如,前两年火爆异常的“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靠着几本拼音注释课本,就大谈特谈国学,无疑是在用上等的粮食去喂猪,猪类到大呼过瘾,让味觉好好享受了一把,但却无法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