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
什么是止呢?如前文所述,止就是“止于至善”,这是止的第一层含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这是止的第二层含义。
从第二层含义来说,止,就是停,不前进,望而却步,裹足不前等之意。这个止不是针对所有的事情,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所谓的不好的事情!比如:A片、游戏、狂躁的音乐等。
反过来,不止的后果会怎样?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第十二章)
比如,你看了A片以后,你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令人神魂颠倒的画面,你没有办法安静下来,怎么能把心定住呢?你在打完枪战游戏以后,你的心还能定住吗?美国、德国等地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枪杀案,据调查,凶手几乎都是狂热的枪战游戏爱好者。
如果你做了亏心的事,也是没有办法令心安住下来的,因为,你的心里有愧,有愧就没有办法定,所以,要“知止”。
如果,我既做了亏心的事,我也无愧,难道就不能定吗?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止于至善”了,而是“止于至恶”了。
佛法里有“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这样看,止与戒有想通、相似之处。
因为知道戒惧,所以身体就不会妄动,就会趋于善法,身体就安定下来了。
那么,善恶的界限是什么呢?
善、恶就如同明、暗一样,并没有一个严格界限,非此即彼,他的评判是依据你自己的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也就是说,你不愿别人这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圣经亦云:“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Thereforeall things whatsoever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do ye even so tothem: for this is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更愿意用中国古文描述为“己所欲,施于人。”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什么是定呢?
定,就是安定的意思,身体安定下来,心就安静下来了。
例如:一个瓶子装了一瓶水,如果瓶子一直在摇晃,水是静不下来的,只有瓶子定住,不摇晃,水才能逐渐的平静下来。
我们身体安定下来,心也会逐渐安静下来。
什么是安呢?
还是用瓶子装水这个例子来说,由于瓶子和水都一直在摇晃,当你把瓶子定住,水摇晃的力量反过来会让瓶子再次摇晃起来,也就是说,你一松手,瓶子会再次摇晃起来,定不住!
这时,就要再次去止,然后有定,定会有静,反复的重复这个过程,不断的止、定、静。直到水安静下来,瓶子也定住了,都不摇晃为止,你的手可以离开瓶子了,这时,就是“安”。
安,是身、心都不摇晃了,所谓“身安则道隆。”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