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我们了解了格物,也就容易了解致知了。格物是讲无物,讲空,致知就讲万物,讲有,或者说,致知让我们要广学多闻。
那么,为什么要广学多闻呢?拿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来说,不掌握电脑的基本知识,我们将很难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无论你是学文、学理,是医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学习电脑。时空变化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要随之变化,如果你不随着变化,你就和这个社会脱节了,那你怎样生存呢?不要说古代,就是几十年前,人手一部手机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其次,是交往的需要。我们要达到与别人很好的沟通,就需要掌握尽量多的知识,我们不知道未来会遇见谁,也不能要求所遇见的人一定要适应我,我们只能让自己的知识尽量的全面以适应未来不可知的人。除非我们没有与人沟通的强烈意愿。
第三,就是利益他人的需要。医生有种种药,能治种种病,没有听说医生用一种药,治所有病的。为了能利益别人,我们也要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知识。
第四,广学是为格物做准备。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直接趣入到格物是很难的。学习是有次第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步都必不可少,如果跳级学习,就有可能伤到自己。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讲的是入道之门,次第深入,所阐述的是如何“明明德”。
下文“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这一段讲的是弘道之门,次第展开,所阐述的是如何“亲民”。
前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这一段也是在讲述“明明德”,那么,两段明明德的阐述有什么差别呢?本段是出世修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大多数人,所以,才又开一入世修的法门,也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至“致知在格物。”一段。
出世修与入世修不是不可调和、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恰恰相反,两者如同手心、手背,是一体的,不可分割,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往往认为出世修才是真正的修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入世修是比出世修更加高级的修行方法,它是以出世修为自己的基础,入世去修行的。我们也许会说,“我现在就在世间,那么我也在修行了。”如果你连出世修、入世修都不知为何物,你修什么呢?
从“亲民,止于至善”这两点来说,离开入世修是无从谈起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句,类似于佛教所讲的“自己觉悟(自觉),令他人觉悟(觉他),自己所知和所行达到完美统一(觉行圆满)。”三重含义。
下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阐述的是“止于至善。”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也就是说,我们内外要统一、知道的和行持的要统一、表里要如一,不能脱节,不能是两张皮,这就是我们终身要行持的。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