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而後知至”,当我们已经“明明德”,了解了“无物”的道理,那么,万事万物的真相也就像画卷一样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表面上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在我们心中也会变得那么协调、统一。
比如:地、水、火、风看似互不相融,水火不容,地风也毫不相干,但从“格物”(空性)的角度看,它们的本性是无差别的。
用物理学解释,它们分解后不过是一堆粒子,再深入说,它们都是一种波的震动,频率不同而已。
用哲学来解释,它们都是“空无自性”的,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地”存在,“地”在刹那、刹那变化,我们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是一种事物不变化的错觉,因为我们没有那么细微的观察能力,比如,我们观察不到自己的指甲、头发、皮肤在生长、在掉落。因为我们认为事物没有变化,所以,就会给每一个物体下“定义”,创造“概念”。继而把“概念”当做事物的全部而忽略了“概念”背后的真相,陷入到“概念”所创造的虚幻中。
而当认识到事物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是无法给事物下定义的,因为,你一旦下一个定义,事物已经变化为下一个物体了,所以,“概念”、“定义”也就随之消失了。虽然我们也在使用“概念”与人交流,但内心已经深深的知道,我们只是借用“概念”这些名词而已,它仅仅是一个载体。
如果我们还是无法承认这一点,就想像自己是一位有着十亿岁年龄的老人,当你端坐在宇宙中,观察着地球的每一件事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一样物体在十亿年中是一点也不变化的!
水、火、风也是一个道理。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观察到万事万物的形象并非是真实的,就看见真理了。现在的物理学发展所观察到的现象恰恰就是这样的。
“知至而後意诚”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第五》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孔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长者,见多识广而轻视这两个小孩。
孔子进入太庙(周公庙),每件事都要问清楚。有人说:“谁说鄹人(鲁国)的孩子是个知礼的人呢?到了太庙,还问这个问那个的。”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啊!”《论语——八佾第三》
孔子作为助祭并没有因为自己知道“礼”,而轻视主祭。
一个圆越大,这个圆和外面接触的范围就越大;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