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应受到重视的修身不被重视,本应是枝末的治国平天下却反而去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这是自古及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意思是说,没有人会这样做)。这是第一层含义。
在你所重视的地方努力去耕耘而收获甚少,你从未重视、从未耕耘的地方却能有丰厚的回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是第二层含义。
尉迟恭是我们的门神之一,他曾是唐朝著名的将领。早先,他曾是刘武周的部下,后归降了李世民。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割据洛阳的郑帝王世充。九月,已经投降的刘武周手下部将寻相和一些旧将相继叛变逃走,唐朝诸将怀疑尉迟恭也会反叛,就把其关押在军中。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对李世民都说:“尉迟敬德骁勇绝伦,现在把他关押起来,心里必然怨恨,留着他恐怕会是后患,不如立即杀了他。”李世民说:“不然,尉迟恭如果怀有叛离意图,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当即命令释放,带进自己的卧室,赏赐给他金银珠宝,对他说:“大丈夫意气相投,不必把小小委屈放在心上,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去迫害忠良,您应体谅。如果您一定要离开,就把这些黄金带着作为路费,表达我们短暂共事的情谊。”
几天以后,李世民带领五百名骑兵登魏宣武陵视察战场,碰上王世充带领上万步兵骑兵忽然前来,并被包围。王世充的骁勇将领单雄信举槊直奔李世民冲来,尉迟恭驱马冲上前去,太吼一声,斜刺里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王世充的部队稍稍退却,尉迟恭保护李世民杀出包围后,又与李世民带领骑兵跟王世充作战,往来出入王世充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屈突通引大军相继到达,王世充大败,只身逃走。抓住了冠军将军陈智略,斩首一千多人,俘虏手持长矛的骑兵六千人。李世民对尉迟恭说:“你的回报何等迅速。”特地赐给他金银一箱,此后恩宠待遇日益增加。
(详见《资治通鉴》第188卷 唐纪四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
李世民以宽宏大量来对待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也舍身报答李世民。
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按理,秦国人上上下下应当感谢商鞅,但商鞅自己却落得被杀、车裂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商鞅变法以后,太子犯法,商鞅无法处罚太子,于是将太子傅公子虔割掉鼻子,将太子另一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黥其师公孙贾)。
他本是魏国人,却带领秦国士兵攻打父母之邦,欺骗并俘虏了公子卬。
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以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流亡到关下,想要在农民家里暂住,农民不知道这是商鞅,告诉他说:“商君的法,留人居住没有凭证的话要连坐杀头的。”不肯收留他。商君叹息说:“唉,变法的弊端以至于此吗?我自己都受连累了。”
后想去魏国避难,魏国因为商鞅侮辱了魏国的公子卬,也不收留他,不得已又回到秦国,结果被车裂,族人都被斩。
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接近秦王,先以帝道试探秦王,再以王道试探秦王,皆触怒了秦王,最后以霸道试探秦王,结果发现秦王喜欢五霸之法。
如果秦王喜欢帝道,商鞅就不会采用这样严厉、峻刻的法令了。所以,商鞅之变法,一是为了迎合秦王,一是为了自己能被秦王重视,否则,他就不会大老远的跑到秦国,不断请求景监朝见秦王了。既然是为了自己能被重视、为了自身的利益,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秦国贵族的感受,不会在乎秦国百姓的感受了。
商君在秦国为相十年的时候,赵良曾经奉劝商君见好就收,及早归隐,提醒他秦王一旦去世,他会很危险,但商君贪恋这个位置,没有听从,这也说明商君不智。
与之相对的另一秦国相范睢,在蔡泽的劝说下主动放弃国相的职位,避免了重蹈商君之路。(详见《史记》第七十九卷——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所以,虽然变法成功了,却没落下好结果。(详见《史记》六十八卷——商君列传第八;五卷—秦本纪第五)
太史公(司马迁)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他对以公子虔为首的秦国贵族情薄,对魏国的大夫情薄,对秦国的百姓情薄,又怎能期望这些人对他情厚呢?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