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若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要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自己的家里人都不能治理好,却能教育别人把家庭治理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所以君子虽没有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却以自己的品德影响到这一方的人民。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风火家人卦巽上离下,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风火家人第三十七》)意为风从火出,家事自内而影响到外面。君子在家中的言行就如火一样,所产生的影响如风传播到四面八方。
管子曰:进入到一个州里面,观察人民的习俗,看看人们是怎样接受上面教化的,是治还是乱就一目了然了。(《管子·八观》)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尧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五帝本纪》)简单的说,尧帝用自己的德行亲睦九族,九族和睦了,感化了本部落的百姓,接着把其他部落的人也一同感化了。
舜帝的父亲瞽叟、母亲、弟弟象都想杀他,但舜从不失子女的规矩,只要叫他,他就立即到父母身边侍候。尧帝考验舜,大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渐渐的都开始谦让畔(田的分界线);在雷泽的地方捕鱼,雷泽的人纷纷开始谦让自己捕鱼的渔场;在河滨制陶,人们都开始精益求精而不敢粗制乱造。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为一个村子,两年就成为一个小镇,三年就变为一个都市。(《史记·五帝本纪》)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那么,他是怎样实现这一点的呢?或者说,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孝、悌、慈。孝在家中是敬重父母,在外面是尊敬师长、君王、老板;悌在家中是敬爱哥哥,在外面就是尊敬兄长;慈在家中是长辈关爱晚辈,在外面就是关怀弟子、臣子、员工,这样就能驱使大家做事,能领众。名称虽然不同,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要有仁爱之心。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如果把这些方法再归纳一下,变得更简洁,就是“如保赤子”,《康诰》上说:“如同保护天真的孩子一样保护你的人民。”虽然本段也有保护人民的意思,但此处引用这句话的引申的含义却是要保护好那颗真诚的心,亦即回到本文《大学》的核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关于赤子,老子曾详细的描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yōu),和之至也。”(《道德经·五十五章》)让自己的心变得淳厚、老实,就如保护孩子一样,不要让心离开这种状态,那么,自己的心所展现出来的也就是孝、悌、慈,你这样真诚的回到你的内心,不断的深入,即便不知道什么是孝、悌、慈,你所做的事也离“孝、悌、慈”不远了(“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虽然你可能并没有养育过孩子,但因为每个人对自己孩子都是如此充满了爱心,所以,孩子们都会在父母的教育下健康的成长(“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内心醇厚的缘故。
怎样保“赤子”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嘴),闭其门。”(《道德经·五十六章》)心经云:“无色声香味触法。”(《心经》)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