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类似这样的家庭有太多太多,父母总是很容易把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透过个人欲望或自我感受的棱镜来看待他们的孩子,例如把孩子看做天才、全才、全能的;或认为孩子是一个“重担”,时常向孩子表达我为了你而失去了什么,坚持着什么,我为了你而多辛苦,你一定要怎样怎样;甚至是为了对过去艰难困苦的补偿,而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等等,不一而足。他们试图按照他们的愿望来塑造
父母应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顺应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去肯定孩子的每一个好的品质,并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养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好品质。父母在亲子教养中“没有干涉,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意义非常深远的立场,是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家长的担心和顾虑很多,满怀焦虑。 每一位孩子都是极具天赋的,在我的学生当中,他,虽然只有8岁,但是求知欲非常强,对文字特别敏感,一个人看书可以看好几个小时,可谓“敏
4、批评严重化 是将孩子的过错与其人格混为一谈。当孩子出现过失后,家长用简单地否定、粗暴地训斥、讽刺来对待孩子。如“你真是笨,一辈子没有出息”,“现在就学会撒谎,长大后不知道成什么样子”。这类方式,就是将孩子的一件错事进而否定整个人。最易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总之,从利于孩子发展的观点看,家长应多用恰如其分的赏识和表扬,少批评和惩罚。在以下几种情况
3、批评简单化 这类情况很多,就是家长对现象做做批评,而不着重说明孩子过错在哪里,也不分析过错的原因,更没有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当孩子出现赖床的现象后,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这种泛泛批评最终只能被孩子当作背景噪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 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语言要简明扼要,切忌反复唠叨。雷同的讲话内容,对孩子缺乏有效性,使其心生厌烦。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可以重复一下,一般
2、批评泛滥化 基于孩子当下的错误,又将其以前的过失统统数落一遍,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这种把“陈年老帐”重提的做法由于牵扯的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失去了批评本身的效用。因此有针对性是首要的。 另外孩子犯了错误,也不一定随即进行批评,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如:放学后单独与孩子谈谈,在与孩子一块回
从利于孩子发展的观点看,家长应多用恰如其分的赏识和表扬,少批评和惩罚。一旦语言或方法使用不当,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批评在实施中需要非常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一旦语言或方法使用不当,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以下是四种无效的批评,希望父母能引以为戒。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家长雷霆震怒,情绪激动,如狂风暴雨的说教之词扑面而来,将内心不满倾倒而出,忽视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 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 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 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