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关于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纪录片,片名叫《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总共三集。看完以后,觉得这部片子应该叫《我有一个好妈妈》才对。 整部纪录片里,首富提到了太多次“我妈”: “上八年级时,你数学成绩全州第一。是谁督促你成了第一名?” “我妈!” “这是我妈妈!” 每每提起妈妈,已经60多岁的比尔.盖茨还是
1.没有榜样 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在他的生活环境里,如果有榜样,他能从榜样身上模仿到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如果他无从看到好习惯的生活原形,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到好的习惯。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帮孩子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无论这个榜样是你自己还是别的什么人。 1. 认为好习惯等于痛苦 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快乐,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痛
一位老教师从教近30年,担任过备课组长、班主任、年级主任,至今仍战斗在教学一线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父亲,2016年,19岁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作为教育者,作为父亲,他对教育孩子一直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不久前在一次家长会上他为家长提了三个问题和四条建议,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在理。他强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培养孩子贵在坚持。我认为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品德比能力更
亮亮,6岁。妈妈接到了学校老师的电话,说亮亮上课的时候没有专心听讲,很容易走神。妈妈在家里和亮亮沟通过好几次,但据老师反映没有很明显的改善。妈妈很苦恼,为什么孩子上课容易走神呢? 首先,每个孩子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主要是通过视觉,有的孩子主要是通过听觉,亮亮有可能就是通过听觉去接受信息,看起来“不专心”,但他并没有错过关键的内容。家长要从生活中去观察孩子习惯接受信息的方式。看一个孩子
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后都有一个阶段不想去上学,甚至达到了厌学的地步,当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之后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让他们爱上学习,不抵触上学呢? 不爱上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产生的分离焦虑。比如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表现最明显,不管幼儿园多有趣,孩子总会有些抵触情绪,甚至哭着喊着不想去幼儿园。等到上小学,虽然抵抗上学的表现没有那么明显,但同样也有一些孩子通过另外一些形式来做“无声的抵
1982年,任正非转业,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就职。44岁时,因经营不善被骗,任正非被国企除名,背负200万债务,跟老婆离婚,一人带着父母弟妹住进棚屋。从人生高位跌至谷底,任正非并没有在困境中倒下。1987年,怀揣着身上仅剩的2.1万元,任正非与朋友一同创办公司,起名“华为”。从无到有,任正非用了28年的时间,终于让这家名为“华为”的小公司成长为当今举世瞩目的大企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任正非是个
2017年,江苏泰州发生了一起女儿报警抓妈妈的事件。一名8岁的女孩,当着警察的面不停地控诉:她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被妈妈拒绝了,还说如果不写作业就把她的书包扔到河里去。妈妈还经常逼着她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不许她吃楼下爷爷卖的烤肉和臭干,就算是吃饭掉了几粒米,都能被妈妈数落很久。 刚开始,警察还以为是一起虐童案件,没想到女孩报警的原因是妈妈对她管得太严了。孩子理直气壮地说道:“这么凶的妈妈,应该被
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学习,也为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基础,是将来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独立思考的能力。 雪雁正在写数学作业,看见最后一道数学题自己不会做,急忙喊:“妈妈,快来帮我的忙,这道题我不会做了!”妈妈听见后走到女儿面前,拿起题看了一下,然后告诉女儿应该如何答题。雪雁按照妈妈所说的写完了作业,高兴地与伙伴玩耍去了。 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雪雁遇到不会的问
最近接连听到好几个让人难过的新闻。这一代,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抑郁问题都比以前更严重了,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只能让孩子更加焦虑不安。究竟什么,才是孩子可以承受,愿意拥抱的教育? 1、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力觉醒 英语教育专家曲刚曾在博客中写过一个故事:他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四川小城市的妈妈,她带着自己12岁的女儿到北京学英语,待了大半个月,期间他们有过很多次的交流。曲刚说,
邻居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老太太决定,说一不二,小到买米买菜,大到决定儿子女儿的婚姻大事。儿子当时自由恋爱,和大学同学两情相悦,可是老太太却让他娶老家的一个女孩。理由是老家的孩子知根知底,老家的媳妇不娇气,好生养。不管儿子怎么抗拒,最终拗不过妈妈,还是按妈妈的意愿娶了那个老家女孩。结果婚后女孩嫌弃邻居儿子没主见,工资也低,三天两头吵吵闹闹,男孩心力交瘁,老太太也不忍心看儿子每天郁郁寡欢,结果一年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