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个故事只是信息对意识作用最浅显的体现。我们再看两个案例深入体会一下。第一个故事是项羽的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项羽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
2007年,我媳妇热衷于炒股,而且信誓旦旦的告诉我一定能挣钱。我就问她为什么这么肯定。她告诉我:“你知道吗?炒股炒的就是心态。我技术不如别人,但我心态好。”我就很诧异了:“为什么你的心态比别人好呢?”她很自信的告诉我:“你知道吗?大多数人之所以把握不好心态,关键就在于太贪了。我炒股只是玩玩,每当挣到一点我就套现了,所以不会有问题。”我一听就知道要坏事(心想:你的心态是由各种各样的信息左右的,你怎么
我们来看看我国历史上磨练意志的经典案例: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
这里,提到了信息手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信息手段是不是就是信息化工具,就是管理软件?信息手段是管理中的一个层次上的手段,并不完全指信息化工具。信息化工具尤其是管理软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管理帮助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信息手段。我们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国内,很早就有人在不断的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能够在中国成功的开展连锁业务,而我们自己
管理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有人说是科学,有人说是艺术,而绝大多数的人认同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这种回答依然不够清晰,进一步,管理的哪些部分是科学,哪些部分是艺术呢?有人说,管理中管人的部分是艺术,管事的部分是科学。可马上就有人表示不同意见:管理中,事是人做出来的,人和事到底该怎么区分呢?人和事本身就是不能割裂开来谈的。那到底哪些是科学,哪些是艺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定出一个区分科学和艺术
不能试图用思想让思想“落地”,这句话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对现实会有什么帮助?这句话,如果我们只是从逻辑上去判断和认识,确实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们只是这么去认识它,那这句话确实不会对我们的现实管理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如何让这句话真的对现实管理有所帮助,首先要去思考一下,现实管理中我们是不是经常“试图用思想让思想‘落地’”,“试图用方法让方法‘落地’”,甚至“试图用制度让制度‘落地’”呢?就以制度为例
在《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里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这个故事里,本来主角只有两个,周瑜和曹操,诸葛亮只应该算个配角,但就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么一句话,把诸葛亮在故事中的地位提升了不少。周瑜整个战争的规划可说为经典,而且,赤壁之战也确实成了经典之战。现在我们想个问题,如果没有东风,结果会怎样?周瑜又会被怎么评价呢?火攻本身是个非常好的策略,但是,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当所有的准备都
中国有句俗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组织行为管理的一种形象描述。这似乎又是一个共识,但现实中却也很难实现。那么,信息管理对这个问题有帮助吗?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先假定一个概念:意识倾向——每个人针对某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倾向性的看法或者态度,那么这种倾向我们就把它叫做这个人对这件事的意识倾向。比如图1-2中的问题,人们就会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意识倾向:与工作无关;与工作有关。现在用意识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判断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在鼓掌游戏中,学员不管是2×5、3×5还是4×5,这些意识判断过程并没有问题,每个学员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都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这里有个现象值得关注:为什么针对同一个问题,采用同样的算法(意识判断过程),不同的人却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呢?这个问题好像很容易回答:虽然问题一样,算法一样,但是不同的人所采用的数据不一样。也就是说
要想从意识层次上去间接的管理员工的行为,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的意识判断结果首先是可信的,正确的。Ø 首先我们管理者自身的意识判断必须正确,只有我们判断正确了,才能正确的做出决策,才能正确的指导员工工作;Ø 同时,员工的意识判断也必须正确,只有意识判断是正确的,员工才能正确的领悟管理者的意图,才能正确的判断过程中的问题。那么现实中,我们的意识判断可信吗?我们可以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