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衣粗食 曾经在《读者》里看过一篇文章,是乔叶写的《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文章里写道:“很多事情,会因为知道得过多和过早才变得更加复杂,对此,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但事实上,许多事情你不想知道,但后来还是知道了。为此,我就应该告诉你一句话:有些事情你无需记得。 譬如说,某年某月某一日,有人在背后恶意诽谤我。这样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给了我。但诽谤你的人现在和
一位IBM公司的员工曾对笔者说:如果离开IBM,他就不会在IT行业干了。为什么?不在于它是国际性的著名公司,也不在于它的优厚待遇?而在于它是一所终身免费接受教育的大学,给个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几乎是所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国籍员工的共同感受。 与这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无论在培训的投入,亦或是培训的理念,都显然相形见细,不可同日而语。所幸的是,随着WTO的到来,面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攻城掠地愈
从她记事时起,大舅就好像不是这个家的人。记得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刚被收容所送回了家,和街上的叫花子没有多大的区别。外婆在屋里大声地骂,他蹲在一旁小声地哭,像受伤的小动物。那么冷的天,身上只有一件破破烂烂的单衣。门口围了一群好看热闹的邻居,对着他指指点点。 不多久外公回来,一见他这样子,就跑到门背后去拖了一根扁担出来,劈头盖脸地向他打去。他“嗷嗷”地叫着,却不敢躲闪。爸爸冲上去抢外公手里的扁担,
作者:郎咸平 编者按:一股由华裔NBA球员林书豪刮起的“林旋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全球。林书豪的父母从小培养他对篮球的兴趣爱好,并坚定地支持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去闯NBA而不是读MBA的决定,最终成就了林书豪的腾空出世。那么,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是否也能培养出林书豪式的人物呢?郎咸平教授在其新书《财经郎眼07》中给出了答案。 随着北大招办明确宣布七校联考已扩充为13校之后,“史上最好看”的高考自
拿破伦一句“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今在商界已经翻版为“不想做大做强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从商学院派到江湖派,都反复引用500强的案例宣扬这样的观点:要“做大做强”。煽动得企业气血上攻,不管大象还是蚂蚁,都赫然打了出:“做大做强”的旗帜。这到底对不对呢? 其实,做大做强是目标,但却不是唯一目标。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的话,那就是你一定要明白你真正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比如说,如果你是关老爷,
看来,日本地震海啸核危机的余波,还没有过去,经济何时恢复还是个未定数。笔者7月4日抵达东京成田机场时,入关检验大厅冷冷清清。1988年笔者首次访日,记得那时候的成田机场拥挤异常。以当前的情势,召开3500人规模的“盛和孰世界大会”,稻盛和夫要向日本以及全球商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组织这次盛和孰世界大会,稻盛和夫念兹在兹的是日本的深刻危机。面对经济低迷,稻盛和夫重点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哲学中战胜困难
常常看到一种情况,这个老板和那个拍档或者员工好生默契,甚至到了羡煞旁人的境界。这种情况很多人只是觉着他们似乎只是合作久远的缘故,但其实这里面超多的情况恰是用对性格用对人的结果,而非简单的默契而已。 一个团队中,常常出现很多时候,喜欢的业务与拓展的九型人格中的2号,3号还有8号,他们要是每天的工作就是放在办公室内做做文本,整理内务,久而久之,他们的工作热情很容易失去。 无论是充满爱和帮助热情的2号
究竟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更有创新力?提出“创新理论”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1942年的观点支持前者,但当下流行的看法则偏向小企业。其实,对于创新而言,大小企业各有优劣。 首先,大企业在研发的投入和吸引人才上是小企业无法匹敌的。近年来创新的成本和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企业具备这种实力。但与此同时,小企业没有包袱,思维更加自由激进。另外,它们组织机构简单,不受官僚主义束缚,因而决策快,对市场的反应更
本文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告戒儿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快乐,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从中受益。亲爱的约翰: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也让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 在古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
创新是人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知识,寻找或超越常规或产生新凝而独特的具有应用价值新事物或思想活动。它是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动力,如何拥有创新思维和体现开拓精神呢! 笔者(佟天佑)认为:应从强化到创新意识开始,竞争是活力的源泉,所谓推陈出新正是应有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这需要科学的用脑和善于运用方法,从寻找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到揭示问题的过程中,从形式→内容→本质逐一分析,找到未能清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