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哲学 曾子世界观建立在孝道德本体论基础之上,用孝来解释人类的一切活动,用孝来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准则,孝与诚相通。“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草未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曾子发现孝是有关自然宇宙、人类社会前后、新旧、老幼传承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解释一切文化现象的根本。 曾子
哲学体系 宇宙哲学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盖天说”出现最早。《周髀算经》是“盖天说”代表作。认为天是圆的,如同蛋壳;地是方的,如同棋盘。天顶高出地面8万里,地面平直,每边边长81万里,呈正方形。它从直观出发对天地描述。单居离曾就“盖天说”这一问题请教曾子,曾参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提出“如诚天圆地方,则是四角之掩也”(《曾子·天圆》)。是说如果真是天圆地方,那么半球形的天与方形的大地怎么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是孔子孝道的实践者合传承者。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把孝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二、勤奋好学的孔子传人曾子 生平介绍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因为这个发现,教育才能普及到劳苦大众,底层人民,人类才有可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躬身实践,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
人生哲学-孔子的孝道 孔子的社会哲学是以其人性、人生哲学为基础的,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仁道中所内涵的平等精神。他既尊重自然社会形成的天然的伦理等级,又着力于
人性哲学 孔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教育玉才,他冲破当时的等级观念,将文明的天火、教育的权利送给全社会,并身体力行,通过教育启发怎样做人做事,提升人类生命品质。他强调孝敬、礼仪、思无邪(诚)、正名(实事求是、名实相副)、仁义、忠恕、知命等一系列为人做事的准则,从而为建设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甚至和谐人类奠定了做人处事方面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哲学体系 宇宙哲学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
一、大成至圣先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第五章 儒家重要人物与思想演变 由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第四章简述的基础上,这一章从儒家人物成长的背景和学术发展的过程来详细分析一下儒家学说的演进和其哲学、人才学价值。 我们重点从其哲学体系的构成角度进行解析,尽量将其学说纳入宇宙哲学、人性哲学、人生哲学、思维哲学、社会哲学的范畴中。其中社会哲学又从政治、教育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我们就会比较清晰的看出人类思维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