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斯特.巴纳德从一个新的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了定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活动或力量加以有意识地协调的系统。”在这个定义中,包含着以下三个基本概念:一是组织是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这与传统的组织观不同。二是组织的成员包括所有通过自己的行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的人。这些成员不仅包括内部成员,也包括组织的外部成员。三是组织系统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巴纳德不是从组织的结构的角度,
孔茨和韦里克(Koontz&Weihrich,1988)则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在他们看来,组织就意味着一个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或职务结构。孔茨根据管理人员工作的职能,把管理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而协调是管理的本质,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他认为进行组织工作的理由在于使人合作得更有效率,同时,人们在管理跨度的限制中发现了需要有层次的理由。韦伯等人提出的这种封闭的、机械的职能结构组织
与韦伯同时代的亨利.法约尔认为:“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必须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在这里组织实际上是一个“输入—产出”系统。虽然韦伯与法约尔在表述上有些差异,实质上他们都是从组织的结构与职能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的,他们揭示了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的、明确的目标,通过分工和职能的分解、部门的划分权限和责任等级层次,来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
“组织之父”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经济组织理论》中把企业组织定义为:“一种通过规则对外来者的加入既封闭又限制的社会关系,……就其秩序而言,为特定个体的行动所支配,这个特定个体的功能通常是作为一个领导或‘头领’,有时也可以是一个管理团体。”韦伯的组织观为以后的组织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认识和分析组织具有重要的深远影响。韦伯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
在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中,人们把组织视野拓宽到组织文化的角度。这一视角的拓展与日本企业的崛起有直接关系。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从战后日本企业的成功中得到一个启示:使工人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于是提出了“观念人”和“生活组织”的假定。所谓观念人的假定,认为人在本能上确实有多种需要,也确实希望自己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人不仅是经济人,人还是一个完整
韦伯一再强调官僚主义的发展消除了人类的易犯错误性:“它的(官僚主义的)特别的本质,受资本主义的欢迎,官僚主义越是非人性化,它就发展得越完美,并越能消除官方交易,爱、恨和所有不能计算的完全人性的,不理智的和情感的因素方面成功。”(Weber,1948:215-6)从中不难看出,韦伯的规则和程序的标准化以及所有成员都遵守规则和程序的观点,同泰勒提倡的生产技术的标准化相对应,与法约尔所描述的管理原则相接
“顾客是上帝”已不再是装璜门面的口号,而已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上,落实到企业组织变革的指导思想上。然而与时代要求相悖的是,我们许多公司还迷恋于等级制的集权控制、等级森严、机械僵化、闭塞保守。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曾以尖锐的方式指出,现今的等级使首席执行官能控制战略、机构和信息,从而创建一个“脸朝着首席执行官,屁股冲着客户”的组织。韦尔奇认为,多年来通用电气公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官僚集权组织与泰勒和法约尔不同的是,韦伯从来没有做过一名实际的管理者。韦伯对于行政结构和组织有效性的观察来自他对西方文明发展史的研究。韦伯对于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于他提出了行政组织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久远,直至今日。韦伯认为,任何时代的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力作为基础,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指导,组织就不能统一行动和实现目标。合法权力有三种纯粹形式,即合
组织是组织环境的改变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实践的丰富不断向前发展的,它是一条流动的河,是一个不断变化演变的过程。实际上,组织与变革是紧密相联的统一体。只有通过变革的组织才能体现符合时代精神的组织本质;反过来,如果真正把握了组织的本质,也就可以为组织变革指明方向和途径。对组织变革的探索一直伴随组织发展的始终,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而且变革的思想、理念、技术、过程、结构、文化、方法都随管理的实
切斯特.巴纳德从一个新的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了定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活动或力量加以有意识地协调的系统。”在这个定义中,包含着以下三个基本概念:一是组织是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这与传统的组织观不同。二是组织的成员包括所有通过自己的行为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的人。这些成员不仅包括内部成员,也包括组织的外部成员。三是组织系统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巴纳德不是从组织的结构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