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7)第一类: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通常来讲,孩子处理事务的效率比较低,在许多时候,当孩子还没有及时处理自己的事务时,我们的家长就已经抢先代劳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陷入了习惯性的等待之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穿衣、洗脸都无法独立完成,其原因就在于长时期的等待中,已经使得孩子不仅丧失了自立的能力,更丧失了自立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力所能及的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反过来,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我们的家长不仅在衣食住行上对孩子大包大揽,即使在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也往往越俎代庖,承担起本应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就像在导读中我们所提到的那样--本应自己走完的野营拉练,却是由家长开着汽车所负担的。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此类的现象,当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呵护中成长时,其独立能力根本无从得到开发,逐渐失去了自信、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当我们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子女百般溺爱,形成对子女的过度保护时,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就一点点被消磨,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就逐渐退化了。 在美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之后,家长并不去亲自搀扶,而是任由其自己爬起。当家长去市场购物时,往往拉着孩子任期自己行走,绝没有背抱的现象出现。而我们的家长则总是将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生活,事事包揽,小到一粥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在这样心里作用下,新一代的父母便很难认真的去思考,如何理智正确的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难以探索教育子女成长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家长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屈从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包办一切事务。当我们的家庭教育落入这样的怪圈时,其本质就不再代表着对孩子的爱,更不到表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仅仅是家长在为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贫与苦做补偿,这样的补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甚至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常态,而这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实,无不反衬出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给予孩子的人性之爱,由于欠缺了最重要的成分,已经在悄然之间错位,而这种错位的爱,正是造成今日广大中国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探寻的开始--对于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言,其真正的精髓究竟应该是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才造成了中国家庭教育中上述两大问题,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这两大问题愈演愈烈,以至于酿生出许多饱受诟病的社会现象,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究竟应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伴随着我们的探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将会在本章中得到最终的揭示。 1.错位的人性之爱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第一章 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做一个圈套。除了溺爱,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
谁决定孩子的命运(2)遗憾的是,教育的规律不是这样运行的,教育环境也不等于时间与金钱的简单叠加。在孩子复杂而又简单的心理过程中,在孩子不确定而又有迹可循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心血、精力还是资源,都不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决定我们家庭教育成与败的,以至于最终决定我们孩子一生命运的,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方式与环境。 当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之于教育整体的意义时,一个严峻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就是,作为我
谁决定孩子的命运(1)前 言 谁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聪慧或愚钝、成绩优秀或糟糕、品质高尚或低劣、人格健全或残缺,一切都流转变化,但它们似乎总是被什么东西决定着,就像是已经注定了一样。" ——阿德里安·爱尔维修《论精神》 再也没有比教育更让家长激动的词语了,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几乎天天提到它,无时无刻不听到它。但是,关于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得更好,却是一个难乎其难的问题。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谜
致家长的十大谏言中国家长需要关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所有的家长都疼爱孩子,所有的家长都期望孩子未来成为优秀的人才。要实现这一愿望就离不开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无论从时间、环境、作用、影响等多方面看,家庭都是一个人接触教育的起点和第一场所,于是也就有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古今中外,对人类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在他们人生成长的经历中,大都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