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 王充的社会历史观是从属于他的自然观的,较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自然观中的消极因素。他反对颂古非今,并提出了今胜于古的论点,他也看到了社会物质文化方面的进化,有历史进化论的因素。但是他又以今况古,把古今等同起来,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 王充反对机械地奉天法古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除之前的性恶和性善论,还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的寿夭、人生追求方面。 天命观是有关生命问题也是人生哲学的一个方面,世人十分关心。它原本是秦以来神学体系的核心,经董仲舒发挥以后,“命”的问题在纬书内定为三科(即受命、遭命、随命),被正式列入《白虎通义》的神学法典(见《白虎通义·寿命》)。按历史说法,这一范畴属于神学天命论。这一天命论立足人生寿夭祸福,对社会存在的种种人生命运进行总结,并以
哲学体系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宇宙哲学 天自然无为 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成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王充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
七、无神论著作《论衡》的作者王充 大凡人类思维的进步不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的。从原始社会迷信鬼神,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到王充揭秘鬼神现象,人类社会步过了上亿万年的岁月,但鬼神现象作为精神现象及其物质根源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被揭开。期间,它的诞生,它产生的根源和原理,它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人类思维进化的作用,以及它在人类提升生命品质,和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人们探讨
3、历史更化论 历史更化是社会管理得以优化的动力。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二章中,讲到邹衍如何以五德终始的学说解释改朝换代的问题,说某个朝代,因为它用某德,所以必须用合乎此德的方式进行统治。这种说法从变化的观点探讨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
2、政治管理哲学 知道了人性善恶根源,人性的善恶特点,人应遵循的伦理纲常和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那当务之急该怎么办呢?对此,董仲舒明确提出“法天”、“正始”、“教化”、“更化” 四策。 为什么首先说法天。
(四)社会哲学 1、 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哲学 在对策的基础上,董仲舒强调,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 怎样理解董仲舒这段话,这段话是精髓还是糟粕,关系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
(三)人性进化哲学 在宇宙发生哲学和思维哲学的基础上,董仲舒根据自己的发现进一步创立了更趋科学的人性学说 。 人性善恶是历史上一直争论的一个重大哲学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生取向、社会管理等。之前,孟子荀子曾各自提出自己的人性理论并各领风骚,但都没有把问题彻底说明白,所以,汉武帝对此问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可他又认识到这关系到国策的制定,因此,才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来。对此,董仲舒说:
思维哲学 董仲舒在思维哲学方面比较明确的观点是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自然,客观决定主观的代名词),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自然、客观事物)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
社会哲学 1、 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哲学 在对策的基础上,董仲舒强调,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 怎样理解董仲舒这段话,这段话是精髓还是糟粕,关系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