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形成自己的性格了。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是否可以培养孩子后天性格呢?回答是可以的。 我们家长都清楚: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现在的男孩生长环境和接触的人群女性居多。在家庭中母亲陪伴儿子时间长于父亲,在学校女教师多于男老师,很多男孩缺少了男性特征。为此,我们从小就培养男孩一些“男子汉”的气魄很有必要。
当着张三说李四有问题,本想和张三形成共同体,达成共识,“增进”友谊,但是张三会想:你会不会也和李四说我呢。李四听到你同张三抱怨他时,他又会怎么想。人与人之间交际,信任是前提,相互关爱,相互支持也会赢得别人信任。 我们经常听到“凭什么让我这样做”,这句“凭什么”“毁”了多少人。抱怨他人会折磨自己,会烦恼自己,会痛苦生活。而选择包容、自省、豁达,方可使自己快乐、幸福,内心平和。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就会
抱怨别人的缺点,其实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我比他优秀。也有人还把抱怨当成一种显得自己更有鉴赏力的方法。比如有些太太之间的交流,总是抱怨自己的老公在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干,回到家只是躺着看电视。如此等等...... 消极的评价某个人、某件事,是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并欣赏你的这种优越性,但往往他们内心更深层次的地方,隐藏着更深的自卑。
“心有不痛快,就找人说说”这是一句经常听到的话,但抱怨和陈述其实是两码事。 “抱怨”常常被披着“陈述”的外衣,但是也很好区分。心怀不满是抱怨,心平气和是陈述;处处指责别人是抱怨,寻找自身问题是陈述;纠缠现状是抱怨,解决问题是陈述。 我也曾认为抱怨式的陈述可以让自己好过一点,可以把自己的心理垃圾扔一些,但最后却发现倾听者的响应、认可、声援,不仅无法让我平复,反而让我的不满成倍的爆发。每一次尝试之后
12月14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九型人格与团队管理》课程课间休息的时候,刘上老师被几名同学围着交流。 老师问一个男学员:您是不是上衣第二个纽扣从来不会解开? 他想了想,回答是的!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对于完美型性格的人,他们习惯性按原则和规则去做,而且追求完美。从礼仪角度是不应该解开第二个纽扣的,他们就严格的按这个原则去做了,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12月14日上午刘上老师在清华大学讲授《九型人格与团队管理》课程。 课堂上有学员问老师:每次让下属做事情都不放心,都会有很多的担心,知道不好,就是改变不了? 老师问他:如果你觉得这件事可控,您还会有这种想法吗? 他说:不会 果断型的领导当遇到不可控的时候会感觉到不安。
12月13日下午刘上老师在清华大学的《团队建设与凝聚力》的课程。 清华大学继教院原副院长作为课程督导,督导了本次课程,也是他第三次督导刘上老师的课程。 刘上老师课堂上让一名曾经的军人起立。并问他:如果现在咱们国家发生战争,你的原部队召你回部队参战,你回吗? 他想都没想,只回答一个字:回 现场很多学员在笑,刘上老师看到了清华大学的77岁高龄的督导老师带头鼓掌,很多人回头看看也一起鼓掌! 刘上老师对
孩子每天总爱抱怨身边的人或事,对身边人也没有留下太好的印象,显然也不会尊重他们。究其原因,可能是作为父母的你在孩子面前抱怨得太多。当孩子看见你去抱怨别人时,他们也会去模仿,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久而久之,埋怨、指责便成为常态,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面对于此,作为父母就要脱胎换骨,改变自我。要用欣赏的眼睛看世界,用赞美和嘉许的语言评价别人,给孩子耳濡目染,为孩子树标立杆。
12月8日,刘上老师在厦门大学为信泰集团“中高层管理人才领航班”的管理精英们讲授《高绩效团队建设与执行力》课程。 以“A/B城消防队”的故事案例切入,刘上老师告诉大家看到的未必是真的,真实的往往是看不到的。给自己一个真实的定义,找寻真实的自我,提高对执行力的认知,学会看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事情,才能更好的管理企业。
有些家长认为“棒下出孝子”必须打,不打不改;有些家长反对,因为打也没用,孩子还会不改。有的家长还让孩子为了不挨打而说谎;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则图一时痛快,却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 打也不行, 不打也不行, 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呢? 其实惩罚和打骂是两件事。从人性解释,人会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我们说的惩罚或者“打”都是“痛苦”,因为我们不想体验痛苦,所以我们就不去做可以痛苦的事。 比如父母不让孩